娃娃鱼
山涧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我总能听见那声独特的婴啼般的鸣叫。循着清脆的回响望去,溪水中墨玉般的背脊划开涟漪,一对圆溜溜的小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岸上的世界。这便是家乡特有的珍稀物种——娃娃鱼,学名大鲵,因形似幼童而得名。
初次见到它是在爷爷的竹篓里。雨后的山林弥漫着松脂清香,老人粗糙的手捧着这个湿漉漉的小生命,它的四肢像青蛙却又带着尾巴,皮肤布满斑点如同迷彩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始终微张的嘴,粉嫩的鳃部有规律地翕动,当真像极了吮吸乳汁的婴儿。爷爷说这是从深潭捞来的,要养在自家后院的水缸里观察几天再放生。
夏日蝉鸣聒噪的季节里,照顾娃娃鱼成了我的每日功课。清晨用山泉更换缸中的清水,撒些碎肉末看它慢条斯理地吞咽;傍晚则搬来竹椅守在旁边,欣赏月光下它舒展身体的优雅姿态。有次暴雨突至,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冲进缸体,小家伙竟聪明地躲进了水草茂密的角落,直到雨停才探出头来,黑豆似的眼珠滴溜溜转着,仿佛在诉说劫后余生的庆幸。
镇上的生物老师来访那日,我们有了意外发现。当他把彩色颜料滴入水中模拟污染环境时,原本安静的娃娃鱼突然剧烈扭动身体,尾鳍拍出层层水花。原来作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过渡形态,它们对水质变化极其敏感,这种应激反应恰似天然的环境监测仪。老师感慨道:“这些活化石比实验室里的仪器更能反映生态状况。”
中秋夜全家围坐赏月时,父亲提起儿时的见闻:过去山间溪流随处可见娃娃鱼的身影,孩子们常跟着大人去捉鱼改善伙食。而今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它们早已列入保护动物名录。月光洒在庭院的水缸上,娃娃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像是大自然投下的警示符。
后来我们举家迁往城市,但记忆中始终留存着那个画面:放归那天朝阳初升,爷爷小心地将水缸倾侧,看着娃娃鱼滑入清澈见底的山泉。它游出几步又折返回来,对着站在岸边的我们点了点头似的晃动脑袋,然后义无反顾地朝着深潭游去。潭水泛起金色的光斑映照着它渐行渐远的背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如今每当走过宠物店看见各种热带鱼争奇斗艳时,总会想起那个山间的精灵。它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奇特的造型,却承载着亿万年的进化史。或许真正的珍贵不在于占有美好事物本身,而在于给予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就像山涧里潺潺流淌的清泉终将汇入江河湖海,每个生命都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