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花夕拾》中见真淳

初一作文 作者:昙花似锦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如其名,是将散落在时光尘埃里的记忆之花,在晚年重新拾起。这本回忆性散文集,没有慷慨激昂的呐喊,也没有冷峻深刻的批判,却用温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童年与青年时代的图景,字里行间满是真淳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仿佛跟着少年鲁迅一起,钻进了那个充满野趣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那“美女蛇”的传说,就足以让我心头一紧,又对那个神秘的园子充满向往。而当场景切换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又不失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模样,以及鲁迅偷偷在课桌上画画的小动作,都让人忍俊不禁。这篇文章里,既有对自由童年的眷恋,也有对旧式教育的淡淡反思,真实得仿佛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

《藤野先生》则让我看到了鲁迅青年时代的理想与迷茫。在异国求学的孤独中,藤野先生的出现如同一束光。他不拘小节,把鲁迅的讲义从头到尾批改,连文法错误都一一订正;他关心鲁迅的学业,为鲁迅弃医从文而叹息。藤野先生身上那种超越国界的师者仁心,深深打动了鲁迅,也让我肃然起敬。而鲁迅在观看幻灯片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的选择,更让我看到了他以笔为刃、唤醒国人的决心。这篇文章里,既有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也有对民族未来的沉重思考,情感真挚而厚重。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一个让人又爱又“烦”的形象。她粗俗、多事,睡觉时会摆成“大”字挤占空间,还会讲些荒诞的规矩。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记着鲁迅想要《山海经》的愿望,不辞辛苦地为他买来。当鲁迅拿到那本“三哼经”时,内心的震撼与感动,透过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平凡人的善良,往往藏在不起眼的细节里,朴素却温暖。

《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鲁迅对过往的真诚回望。他写父亲的病,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愧疚与对旧中国落后医疗的痛惜;他写范爱农,刻画了一个正直却又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充满了同情与无奈。这些回忆,有欢乐,有悲伤,有温暖,有愤慨,却都褪去了锋芒,只剩下最本真的情感。

重读《朝花夕拾》,我不再仅仅将它视为一本名著,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是滚烫的赤子之心。它让我懂得,真正的文学,不必刻意雕琢,只需以真诚为笔,以生活为墨,便能书写出打动人心的篇章。而我们,也应如鲁迅一般,时常回望过往,在朝花夕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