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一曹操

初二作文 作者:池小魚

提起曹操,世人常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若细观其一生,他更像是一位在烽火狼烟中孤独跋涉的逐梦者,以血与墨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

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自幼便带着一股桀骜之气。少年时,他“任侠放荡”,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暗藏对天下大势的敏锐洞察。当董卓祸乱朝纲、群雄割据之时,他毅然散尽家财,拉起一支队伍,誓要“清君侧,靖海内”。这一路,他经历过被讥讽为“阉宦之后”的屈辱,也尝过兵败逃亡的狼狈,却始终紧握佩剑,在泥泞中蹒跚前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常被后人诟病为“奸诈”。但若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乱世中的无奈之举?彼时汉室衰微,诸侯混战,唯有以天子之名方能凝聚人心。他并非为私欲而僭越,而是以这柄“尚方宝剑”为旗帜,将一盘散沙的北方逐渐聚拢。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荀彧、郭嘉、张辽……这些名字如星辰般汇聚于他的麾下。每当深夜议事,烛火摇曳中,他与谋士们彻夜推演兵法,那份对治世的执念,分明灼灼可见。

官渡之战,是他命运的转折点。面对袁绍十万大军,他仅以两万疲卒迎战。乌巢那夜,他亲率精兵奇袭粮仓,火光冲天中,他挥舞长剑高呼:“此战若胜,天下可定!”战马嘶鸣,刀光凛冽,那一刻,他仿佛与命运赌上了所有。当袁绍败逃的消息传来,他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望着天际残月,眼中闪烁的不仅是胜利的狂喜,更有一丝对苍生的悲悯——乱世何时方休?

他的剑,不仅斩敌寇,亦能赋诗篇。行军途中,他常于战马之上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并非颓废之叹,而是英雄对光阴的珍视。当大军东临碣石,他挥袖长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磅礴的气魄,似要将乱世熔铸成新的乾坤。他的诗,没有文人墨客的矫饰,字字如金石掷地,道尽一代枭雄的胸襟与孤独。

世人骂他“宁教我负天下人”,却鲜少看见他治下百姓的安居。他推行屯田制,让荒芜的土地重新生长出希望;他整顿吏治,使乱世中的秩序得以存续。当百姓在田间躬身劳作时,可曾想过,那曾被视为“奸雄”之人,正是他们安稳日子的守护者。

他的一生,始终在争议中前行。有人视他为逆臣,有人赞他为英雄。或许,他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凡人。他渴望结束乱世,却不得不以战止战;他向往名垂青史,却背负着千古骂名。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分香卖履,无令诸儿有失。”这份对家人的牵挂,让那个叱咤风云的枭雄,瞬间化作了烟火人间中的普通老者。

千年后的今天,再回首望曹操,他的功过早已融入历史的尘埃。但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三国的烽烟,更是一种在绝境中永不低头的精神。他像一株生于乱世的野草,即便被风雨摧折,也要在裂缝中倔强生长。这或许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孤独中坚守信念,在骂名里书写自己的答案。

曹操的故事,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曲绝唱。但他那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孤勇,仍在我们血脉中奔涌。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时,或许会想起那位乱世中的逐梦者——他教会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凡人。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朝花夕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