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观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翻开《儒林外史》,字里行间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相。吴敬梓以辛辣的笔触,撕开了“学而优则仕”的华丽外衣,让我看到无数读书人被功名束缚的悲剧人生,也让我对“成功”与“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的周进,六十多岁还只是个童生,在贡院触景生情,头撞号板、口吐鲜血。他半生苦读,却因科举失意受尽冷眼,这份近乎癫狂的悲怆,道尽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残害。还有匡超人,本是淳朴善良的农家子弟,却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抛弃糟糠之妻、攀附权贵,成为虚伪自私的小人。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当一个人将全部价值寄托在单一的标准上,很容易失去本心,沦为名利的傀儡。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今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观念依然存在。有些同学为了追求高分,盲目刷题,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作炫耀的资本,给孩子施加巨大压力。就像书中的读书人把科举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们似乎也陷入了用单一标准衡量人生价值的怪圈。当然,书中也有坚守自我的清流。杜少卿蔑视权贵,当达官贵人邀他结交,他不屑一顾;遇到贫苦的文人百姓,他却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接济他人。哪怕日子过得清贫,只能粗茶淡饭,他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骨。王冕自幼家贫,却不慕名利,凭借一手精湛的画艺,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他拒绝入仕,隐居山野,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宁静与自由。他们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真正的文人风骨。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人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人生。比如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匠心,在冷门的岗位上奉献青春,用双手让千年文物重焕生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人生价值。合上书卷,《儒林外史》里的故事仍在脑海中回荡。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我们应当追求多元的人生价值,在学业、兴趣、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