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寸处筑高台
《庄子》有云:“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世人多羡鸿鹄振翅九万里,却鲜少留意,所有凌云之志,皆始于对“方寸之地”的深耕。真正的高远,从不是对眼前的逃离,而是在有限的疆域里,筑起通往苍穹的高台。
方寸是起点,更是扎根的土壤。王羲之染黑池水,方成书圣;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著就《红楼梦》。他们的世界没有纵横捭阖的壮阔,只有案头一方砚台、一盏孤灯,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让笔墨与文字生长出穿越千年的力量。正如匠人雕琢玉石,眼中只有手中方寸的纹理,一刀一划皆用心,终让顽石绽放光华——所谓“高台”,本就是无数个“方寸”的累积。
耐得住方寸的寂寞,方能见得高台的辽阔。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多能在“无人问津”的方寸里沉潜。樊锦诗守着敦煌莫高窟的风沙,一守就是五十余年,在洞窟的方寸之间,她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壁画“活”了过来,让敦煌文明的高台屹立于世界;“大国工匠”徐立平在航天发动机火药整形的岗位上,于毫米之间精雕细琢,以“方寸之功”托举火箭升空,成就国家航天事业的高远。他们的选择,印证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真谛:真正的远方,不在别处,就在脚下的方寸之间。
反观当下,有人总想着“一步登天”,不屑于眼前的小事,渴望一蹴而就的辉煌。殊不知,脱离了方寸的根基,再宏伟的“高台”不过是空中楼阁。正如没有涓涓细流的汇聚,便没有江海的浩瀚;没有一砖一瓦的堆砌,便没有高楼的巍峨。轻视方寸的价值,实则是丢掉了通往高远的唯一阶梯。
人生如筑台,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起点的大小,却能决定深耕的态度。于书桌前专注苦读,是为学业筑台;于岗位上恪尽职守,是为事业筑台;于生活中坚守本心,是为精神筑台。方寸之地,从来不是限制,而是让我们把每一份力都用在刀刃上的坐标。
当我们不再眺望虚无的远方,转而深耕眼前的方寸,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终将在时光里沉淀为不可撼动的高台。而当我们站在高台之上回望,便会懂得:所有的远大,都藏在最初的方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