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传统文化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照见古时人。--题记
又是一年秋,凉风拂去夏日最后的炽热,蝉声也随它而去,在下个夏日再重逢。而今夜,除了宁静,还有一轮明月。
“到十五了啊。”我出神地望着窗外月景,桌面上是新发的语文书,页面停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正是今晚要完成的背涌内容。没过一会,我再次宅入书中,重复油读着“明月儿时有....”
月圆夜,记月词,背书人,一晚上也碰巧凑齐了。月亮,月亮,古人怎么这么喜欢月亮?我的思绪从书中飘向远处,一个越发清晰的男声出现在耳边。“你看,我在外面,今晚月壳多圆啊。”那是父亲的声音,是一月前的夜晚,他正远在外地奔波。”到十五了。”
镜头在夜晚模糊不清,单是一轮国月最耀人。那头还传来他沉重的脚步声:“还有两个月就到中秋了,你们学校放假吗?”
“中秋和国庆连在一起过,烦死了。”我的声音中透着明显的不满。而父亲似乎也听出来了:“中秋回家看月亮啊,吃月饼吗?想吃什么味的?”
我不解道:“月亮天天晚上都有,有什么好看的。”他却道:“但中秋不一样啊,苏东坡不是有句诗叫“千里共婵娟'什么的吗?他在一千年前写诗,我们在千年巨与他赏同轮月壳,你要是学写诗,说不定也能流芳千古呢..・・...说了,我开车了,下次聊。”
通讯匆忙中断,我的思绪也同样回到现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抬头再望那轮明月,亦或广寒,婵娟。古时的月亮于长夜,照见今人。古时的诗词月样子今夜平铺在桌前。
是愿逐月华流照君,是露从今夜白,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家中秋很简单,月平常一般普通。而此刻,我忽然理解了苏东坡睹物思人的心情,同样,我思念着远在千里外的亲人。也愿“天涯共此时。”
我闭上了眼,轻车熟路背通了一遍《水调歌头》。在最后,一张书签上多了两行字:愿下一个中秋,能月地赏同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