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
篾匠王伯小传
巷尾那间挂着“王氏篾坊”的小屋,是王伯守了五十载的天地。他十五岁跟着父亲学篾匠,第一课是认竹——清晨去竹林里,摸竹子的粗细、听竹子的声响,父亲说“篾匠的眼,要比刀还利,先辨出竹的骨,才能编出活的器”。
头两年,他只做劈篾、刮篾的活,指尖被篾片划得伤痕累累,新伤叠旧疤,却连个像样的竹篮都没编成。有回急着学编竹席,偷偷拆了父亲的旧竹篓,反被父亲罚在竹堆前站了半天,看竹篾在光影里的纹路——从那以后,他才懂,篾匠先懂竹,再谈编。
二十岁那年,王伯正式接手篾坊,父亲把那把跟了半辈子的篾刀交给他,没多久便走了。往后的日子,巷尾的劈竹声、编篾声就没断过。街坊要编盛粮的竹筐,他会挑节长壁厚的毛竹,说“毛竹结实,也盼着庄稼人粮满仓”;邻居家孩子要竹蜻蜓,他特意把篾片削得轻薄,还在竹柄处刻了小小的蝉,怕孩子玩时伤了手。
王伯编篾讲究“三分篾七分工”。有一次,镇上张奶奶拿来一捆断节的斑竹,请他编个竹篮。别人都说这竹没法用,王伯却把竹篾浸在水里泡了半天,说“这竹纹里藏着花呢”。他花了两天时间,把断节的篾片巧妙地编进篮身,做成了一个篮沿带着天然竹斑的花篮。张奶奶捧着篮子,对着光看那些竹斑,惊喜地说:“老王,你这是把碎竹变成花了!”
后来,镇上开了不少卖塑料筐的店,轻便又便宜,来篾坊找王伯做竹器的人渐渐少了。有人劝他:“别守着这老手艺了,挣不了几个钱。”可王伯没听,依旧每天早早开门,把篾刀、竹篾擦得锃亮,没事就坐在篾坊门口,编个竹蝈蝈笼,或是帮老街坊修修坏了的竹筛、竹匾,分文不取。
如今王伯已过花甲,背有些驼,手上的疤痕深了又深,指缝里的竹屑,洗了几十年也没洗干净。篾坊依旧不大,里面堆着各式各样的竹料,空气中满是竹青的清香。偶尔,会有年轻人来问他能不能学编竹器,王伯总是格外高兴,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就像当年他的父亲教他那样。他常说:“这篾匠活,靠的不是快手,是心手,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手艺就不会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