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谪仙人——我心中的李白

五年级作文 作者:琳谨萱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先生的诗句,道尽了李白这位诗仙的传奇一生。在我心中,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星辰,他的诗如黄河奔涌,他的魂似明月皎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照耀着每个追寻自由的灵魂。

唐长安元年,碎叶城的月光照亮了一个婴儿的眉眼。谁能想到这个在丝绸之路上长大的孩子,日后会以"李白"之名,让整个大唐为之倾倒。十五岁的李白已显露不凡,他不仅遍读百家书,更习得一身剑术,"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的豪情,注定了他不会成为皓首穷经的腐儒。

弱冠之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的峨眉山月,到洞庭湖畔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江陵,他遇见了八十岁的司马承祯,这位道教大师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正是这样的游历,让李白的诗中既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丽,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他不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锤炼字句,他的诗句仿佛脱口而出,却字字珠玑,这正是源于他用脚步丈量山河的生命体验。

四十二岁那年,李白的才华终于惊动了长安。贺知章读罢《蜀道难》,惊叹"此天上谪仙人也","谪仙"的雅号由此传遍京华。唐玄宗破格召见,让他供奉翰林,专门为宫廷撰写诗文。在金銮殿上,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甚至亲自为他调羹汤,这样的礼遇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但翰林院的锦衣玉食,终究困不住这只翱翔九天的大鹏。当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的传说在长安流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的狂傲,更是他对自由的坚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像一把利剑,划破了盛唐繁华背后的虚伪。他宁愿"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不愿在官场的樊笼中失去自我。最终,李白挂冠而去,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骄傲,重新踏上了漫游之路。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比他的诗句更让后人敬仰。

安史之乱爆发后,年近六旬的李白依然热血沸腾,他加入永王幕府,希望能"为君谈笑静胡沙"。然而政治的险恶远超诗人的想象,永王兵败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在白帝城接到赦免令的那一刻,积压的情感如决堤洪水,化作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无一字写喜悦,却字字透着重获自由的狂喜,这正是李白诗歌最动人的力量。

宝应元年,当李白在采石矶的月光下醉捞水中月时,一个时代的传奇落幕了。但他留下的九百多首诗篇,却成为中华文化最珍贵的宝藏。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从"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友情,到"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牵挂,李白的诗歌涵盖了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情感。

今天,当我们在课堂上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在失意时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在中秋夜默念"但愿人长久",其实都是在与千年前的李白对话。他教会我们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用不屈的灵魂追求自由。这就是李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一份"仙气",在世俗的洪流中坚守一份"狂傲",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命价值。

月光依旧照耀着采石矶,那个捞月的诗人仿佛从未离去。因为他早已化作了永恒的月光,照亮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返回列表

上一篇:昨夜梦渔阳5

下一篇:赫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