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拼图
小时候,友谊是颗糖,甜得简单而透明。
你分我半块橡皮,我送你一张贴纸,勾勾手指就能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们,像两滴相邻的雨水,毫无芥蒂地融在一起,以为这就是友谊的全部模样。
直到那年秋天,叶子黄得特别早。
我和小禾坐在操场边的双杠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是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我要去南京了。”她突然说,声音轻得像片羽毛,却在我心里砸出一个坑。
我愣住了,手里的可乐罐发出轻微的变形声。我们曾约定要考同一所高中,要在彼此的毕业纪念册上写最长的留言,要在每个周末一起去书店——这些约定突然变成了空中楼阁。
她走的那天,我去车站送她。火车轰鸣着进站,我们隔着人海相望,千言万语都卡在喉咙里。最后她只是挥挥手,我点点头,连拥抱都显得仓促。
友谊第一次让我尝到了苦涩。原来它不只是分享快乐,还要承受别离。
高中生活像按了快进键。在新班级里,我学会了得体的微笑,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关心,却再也没有遇到能让我卸下所有伪装的人。我和小禾保持着不咸不淡的联系,朋友圈点赞,偶尔评论。我们的对话从无话不谈,变成了“最近怎么样”“还好”。
直到那个深夜。
模拟考失利,与父母争吵,所有压力像潮水般涌来。我躲在被子里无声流泪,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是小禾。没有寒暄,她直接发来一段话:
“刚做了个梦,梦见我们还在小学操场捡银杏叶。记得吗?你说要集齐一百片最黄的叶子,做成一本书。”
我盯着屏幕,泪水模糊了字迹。原来她都记得。
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即使远隔山海,依然能听见彼此心底最细微的声响。它像一条暗河,在地下静静流淌,不为人知,却从未干涸。
高考前的春天,我收到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是九十九片压制的银杏叶,每片都黄得恰到好处。附着的卡片上写着:“第一百片,留给你未来的大学。无论在哪里,我们的友谊都像这些叶子,在各自的季节里灿烂。”
我一片片翻看这些叶子,忽然懂了——友谊从来不是完整的镜子,映照出一模一样的彼此。它是拼图,我们各自带着独特的形状和棱角,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能够严丝合缝的那一块。拼在一起时,未必天衣无缝,却恰好能组成更完整的风景。
如今,我和小禾依然相隔两地。我们在不同的城市读书,有着不同的朋友圈,关注着不同的话题。但我知道,当我需要时,她永远会在电话那头;当她迷茫时,我的留言会准时出现在深夜。
友谊不是童年的糖,甜过就化。它是陈年的茶,初尝微苦,回味却愈加甘醇。它允许距离,包容改变,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温润如玉。
那些一起走过的路,也许会长满荒草;那些说过的话,也许会随风飘散。但灵魂的拼图一旦契合,就再也不会分开——即使散落在天涯,也依然是彼此生命中,最独特的那一块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