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初一作文
作者:我玩我的世界鱼吃鱼
从寒门学子到民族脊梁
1785年,福建侯官(今福州)的一间陋室里,林则徐诞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是位私塾先生,微薄的束脩难以维持生计,母亲陈帙便靠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幼年的林则徐常目睹母亲深夜缝补的身影,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勤劳简朴的品格。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咬牙供他读书。四岁时,林则徐便被父亲抱在膝上教读《四书》,十二岁入鳌峰书院师从名儒郑光策。他读书异常刻苦,寒冬腊月常裹着薄被苦读至天明,十五岁考中秀才时,已能写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诗句。
嘉庆十六年(1811年),二十六岁的林则徐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在京期间,他拜理学大师阮元为师,既钻研经世致用之学,又关注民生疾苦。外放做官后,他在江苏修浚浏河、白茆河,在湖北整顿盐政,每到一地都留下"林青天"的美名。道光十八年(1838年),面对鸦片流毒,他毅然上书:"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他顶住英国商人的威逼利诱,在虎门海滩挖建销烟池,用海水浸化法销毁鸦片二百多万斤。硝烟池的滚滚浓烟中,他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成为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声呐喊。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虽遭革职充军伊犁,却仍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1850年,清廷再次起用这位66岁的老臣,他却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从寒门学子到封疆大吏,林则徐用一生践行着"经世致用"的信条,正如他所说:"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