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高三作文 作者:一只猫晓僵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巷口的青石板,我就攥着外婆给的五块钱,蹦蹦跳跳地往街角的杂货店跑。那扇褪色的木质推拉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老板娘王阿婆正用抹布擦拭货架上的玻璃罐,罐子里的水果糖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囡囡来啦?还是要橘子糖?”她的声音像温水泡过的棉絮,软乎乎的。我踮着脚把钱递过去,看着她从罐子里数出十颗裹着透明糖纸的橘子糖,用牛皮纸包成小小的三角包,这是我童年最期待的购物时刻。

那时的购物,是具象而温暖的仪式。镇上的集市只在逢五逢十的日子开张,天不亮,农户们就背着竹筐、挑着担子往街口赶,筐里的青菜还带着露水,活蹦乱跳的鲫鱼在水桶里摆尾,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随着朝阳一起苏醒。外婆牵着我的手在集市里穿梭,买白菜要掀开最外层的叶子看看内里是否新鲜,买猪肉得请摊主顺着纹理切,称完后摊主总会多添一小块碎肉,说“给孩子熬汤”。我最爱的是街角的豆腐摊,热气腾腾的豆腐脑舀进粗瓷碗,撒上虾皮、葱花和香油,外婆付完钱,摊主会额外给我一块刚出锅的炸豆腐泡,外皮酥脆,内里绵软,那是金钱换不来的暖意。

后来跟着父母搬到城市,购物变成了另一番模样。第一次走进大型超市时,我被货架间的琳琅满目惊得睁大眼睛——排列整齐的零食、包装精美的日用品、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水果,无需讨价还价,只需挑选好商品,在收银台扫码付款即可。妈妈推着购物车,熟练地挑选着打折的洗衣液和新鲜的食材,我则盯着货架上的进口巧克力挪不开脚步。收银台的传送带嗡嗡作响,扫码枪“滴滴”的声音此起彼伏,塑料袋摩擦的声音里,少了几分集市的烟火气,多了几分效率带来的便捷。

互联网普及后,购物彻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就能浏览来自全球的商品。上大学时,我在网上给远方的外婆买了一台恒温泡脚桶,下单后第三天,快递员就把包裹送到了外婆家。视频里,外婆摸着崭新的泡脚桶,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现在这东西真方便,不用出门就能买到这么好的物件。”我还在网上买过二手的考研资料,卖家是同校的学姐,不仅送了我全套笔记,还附了一张写着复习建议的便签;也曾帮室友抢购过限量版的演唱会门票,盯着倒计时刷新页面时的紧张,和抢到票后的狂喜,成了青春里难忘的记忆。

但线上购物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一次,我在网上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连衣裙,图片上的面料柔软顺滑,收到货后却发现质地粗糙,颜色也与图片相差甚远。退换货时,打包、填单、寄快递,来来回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还有一次,妈妈在直播间抢购了“特价”水果,收到后发现大部分已经腐烂变质,联系客服却迟迟得不到回应。这时我才明白,便捷的背后,也藏着看不到的风险与遗憾。

去年春节前,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街角的杂货店还在,只是王阿婆的头发更白了,货架上多了不少网红零食和快递包裹。“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东西,我这小店也兼着收快递,不然早开不下去咯。”王阿婆一边给我装橘子糖,一边感叹。集市也变了样,不少摊主都摆上了收款码,吆喝声里夹杂着“扫码支付更方便”的提醒,曾经需要排队挤着称重的摊位,如今用电子秤一键就能完成计价。外婆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网购,她会拿着手机问我:“囡囡,这个菜籽油是不是正品?人家说包邮呢。”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忽然意识到,购物的形式一直在变,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易,从线下集市到线上商城,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但购物背后的本质从未改变——是对生活所需的满足,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关怀。王阿婆递过来的橘子糖,集市摊主多给的那块碎肉,学姐笔记里的便签,甚至是客服耐心解决问题时的态度,都让购物超越了“买与卖”的简单范畴,变成了一种情感的传递。

如今,我依然会在线上购买生活必需品,也会在周末走进街角的小店,和老板聊几句家常,挑选几件心仪的商品。我喜欢线上购物的便捷高效,也留恋线下购物的烟火人情。购物就像一面镜子,映出时代的变迁,也照见生活的温度。无论是“吱呀”作响的杂货店门,还是手机屏幕上的支付成功提示,都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次次买与卖的互动中,编织出温暖而鲜活的生活图景。

返回列表

上一篇:青春

下一篇:购物单的人生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