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少年
清晨六点,教室窗外的梧桐树还浸在薄雾里,林小满已经翻开了数学错题本。最后一道几何题的辅助线像迷路的小溪,在草稿纸上绕了三圈还没找到出口。“辅助线要往已知条件多的地方引。”同桌陈屿的声音突然从旁边传来,他的指尖在纸上轻轻一点,“你看,连接AC试试?”
铅笔尖顿住的瞬间,林小满闻到了他袖口淡淡的薄荷味。
陈屿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也是全校闻名的“解题机器”。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头发软软地搭在额前,说话时习惯微微偏头,露出左边眉毛上那颗小小的痣。林小满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去年运动会上——她跑八百米时摔在塑胶跑道上,膝盖擦破了皮,是他蹲下来,递过来一包印着小熊图案的创可贴,“这个防水,洗澡不会疼。”
从那天起,林小满的错题本上开始出现两种字迹。她的字是圆圆的,像阳光下的鹅卵石;陈屿的字是清瘦的,带着点连笔,像初春抽芽的柳枝。有时他会在错题旁画个笑脸,有时会写“这道题你上周错过啦”,还有一次,他用红笔在页脚画了一只简笔画小猫,旁边标着:“今天的你,像这只猫一样认真。”
期中考试前的晚自习,教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林小满盯着物理卷子上的电路图,眼皮开始打架。“要不要喝咖啡?”陈屿突然起身,从书包里掏出两包速溶咖啡,“我妈说这个牌子不苦。”热水冲进杯子时,棕色的粉末打着旋儿散开,林小满突然想起生物课上学的“布朗运动”——就像此刻她心里的感觉,细碎,杂乱,却带着隐秘的欢喜。
“你想考哪所高中?”她捧着温热的咖啡杯,小声问。
“市一中。”陈屿的眼睛在台灯下亮得像星星,“听说那里的天文台有口径120毫米的望远镜,能看到土星环。”
林小满的心猛地一跳。她也喜欢星星,喜欢在夏夜的屋顶数银河里的光点。但她从来不敢说,因为她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市一中对她来说,像挂在树梢的月亮,好看,却够不着。
“那你呢?”陈屿转过头,路灯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我……”林小满攥紧了笔,“我还没想好。”
那天晚上,陈屿把他的物理笔记本借给了她。扉页上,他用钢笔写着一行字:“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林小满突然明白,有些喜欢不是脸红心跳的对视,而是想和对方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从那以后,林小满的书包里多了一个“追光计划本”。第一页写着:“目标:市一中。”下面列着详细的计划:每天背30个英语单词,每周整理5道数学错题,睡前刷10道物理选择题。陈屿会在她的计划本上打勾,偶尔画个加油的小人,或者写“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了1%”。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林小满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班级前十名的榜单上。陈屿拿着成绩单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你看!我们的距离又近了一点!”阳光穿过走廊的玻璃窗,在他身后织成金色的光晕,林小满突然想起《小王子》里的话:“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
现在,他们的错题本已经攒到了第五本。林小满的字渐渐有了棱角,陈屿的简笔画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上个月的天文社团活动,他们一起用学校的望远镜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像四颗小小的钻石,嵌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
“等我们考上市一中,”林小满对着望远镜的镜头,轻声说,“就去看土星环。”
“好。”陈屿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薄荷味的风,“拉钩。”
两只手指勾在一起的瞬间,林小满突然明白,成长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那些藏在错题本里的鼓励,那些深夜台灯下的陪伴,那些关于星星和未来的约定,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彼此的青春。而最好的喜欢,或许就是和你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直到把遥不可及的月亮,变成触手可及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