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在岁月长河的幽深处,“掩耳盗铃”的故事如一枚苦涩的贝,嵌于历史岩层,其内里藏着的人性弱点,至今嚼来,仍味蕾尽毁,余思悠长。
昔时,一蠢贼觊觎他人财物,心怀不轨。然惧那铃声响彻,招来祸端,竟妄图以手捂耳,自欺欺人地以为如此便能瞒天过海。此等行径,仿若暗夜丑剧中的滑稽桥段,却绝非一笑可置之。那窃贼身形佝偻,眼神闪烁,双手仓皇遮耳,铃铛晃荡,似在无情嘲弄其愚昧,而他却浑然不觉,一心沉醉于自己编织的虚假安宁幻梦之中。这一幕恰似生活舞台上某些角落的映照,有人面对问题,不是直面解决,而是效仿这盗铃者,试图用闭目塞听之法,将麻烦当作空气,任其自行消散,结果往往是坐视危机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直至轰然崩塌,砸得自身措手不及。
于个人成长之路,“掩耳盗铃”式行为不乏其例。学子考场失利,不究错因,或怨试题超纲、老师评分不公,却鲜少反思自身知识疏漏、学习方法弊端,依旧我行我素,怠惰学业,恰似掩耳之贼,妄图避开成绩不佳现实,殊不知差距只会在自欺里被无限拉大;职场之人遭遇瓶颈,业务欠佳、人际紧张,不思进取求变,反而抱怨环境压抑、同事刁难,躲在抱怨温床,拒绝提升能力、修复关系,这与盗铃者何异?皆是怯于正视缺陷,执迷虚幻安逸,终被时代弃于身后,徒留蹉跎悔恨。
社会层面,此陋习亦如毒瘤潜滋暗长。部分企业为逐利润,视环保法规如无物,排污造假,以为捂紧环保部门耳目,便能高枕无忧,实则破坏生态、贻害子孙,待东窗事发,声誉扫地,悔之晚矣;某些地方政府治下,对民生问题避重就轻,盖起“遮羞布”,粉饰太平,百姓呼声充耳不闻,矛盾积淤难消,恰似集体演绎一场掩耳盗铃闹剧,损害政府公信力根基,动摇社会稳定磐石。
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则寓言绝非仅供茶余调侃。它似一记重锤,敲醒懵懂沉睡者。古往今来,智者贤达以血泪书写真知: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政学说,不避世之浊乱,直面礼崩乐坏,以清醒头脑启迪世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剖开国民精神顽疾,于混沌暗夜高举批判大旗,用犀利文字唤醒沉睡灵魂。他们未选自欺捷径,而是勇敢踏破虚妄,在荆棘丛中辟出救亡图存之道。
于吾辈青年而言,“掩耳盗铃”乃前车之鉴。学业征途,遇知识拦路虎,当秉烛夜战,查漏补缺,而非幻想难题自行消失;生活磨砺,逢挫折坎坷,应砥砺心志,锤炼本领,莫指望困境悄然退场。怀敬畏之心,谙世事无常;持坦诚之态,揽自身得失。以开放双臂拥抱现实,用坚实脚步丈量梦想,方不负韶华,驶向成长彼岸。
岁月川流不息,“掩耳盗铃”的故事仍在时光里往复敲响警钟。它是人性弱点的放大镜,是成长歧途的警示牌。莫效那蠢贼举止,弃自欺幻梦,拾真实担当,方能在人生剧场,演好主角,谢幕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