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之弦,奏同理之乐
同理之心,人皆有之。走向茫茫天地,无数孤独的灵魂因其相遇,携手共行,拓宽视野,改造着心灵与社会。
同理心是远古的回声,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能联系自我经历而理解同类的处境,体悟对方感受。同理心是一首《广陵散》,道尽文人风骨;是一曲《离骚》,说尽贬谪之苦……同理心为两个本无纽带的心灵搭建桥梁,弥合差异分歧,产生玉石的共振。在当代,它能使个体加深理解,拉近距离,而放眼历史,它能为我们寻觅跨时代的知音,在“同病相怜”中抒发个性。
“社会是一切个人关系的总和。”当作为成员的个体间建立亲密联系,社会也会在同理心作用下形成更紧密的组织。在“同理心”社会中,成员间的差异因共同特征的强调而淡化,个体从而拥有强烈的群体认同与集体归属感,形成类似蚁群的结构。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成员有更为充足的动力承担社会责任,以此建成和谐社会。
同时,同理心也能在发展程度各异的社会间建立纽带,从而打破文化壁垒,强化认识与交流。在此情况下,种族、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再是关键,取而代之的是人类该种群的共同体意识。因此,我们会支持弗洛伊德,认为“黑人的命也是命”,会反对“爱斯基摩人”的歧视性称呼,各种族、文化间没有高低贵贱。在强烈的同理心帮助下,拥有多样文化的人类能走到一起,形成全球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但所谓“物极必反”,泛滥的同理心也会造成伤害。对个人而言,过度的感性思考使我们接受过多负面信息,易沉面于族群的苦难而错失个人的确幸;对群体而言,则会形成盲目集体主义,个人失去自我认同,易走向极端化,如同陷入死亡螺旋的蚁群,在盲目跟随中力竭身亡。
因此,我们应提倡适度约束同理心,让理性成为约束的缰绳。在人与人交往与集体生活中,我们应在共情前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是非对错,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现代社会的运行应建构在法律体制之上,唯有公共理性才可减少个人主观色彩的影响,使同理心维系的大同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站在大局对事物进行考察,在舆论中坚守本心,才能不造就“暴民政治”的悲剧。
以理性之弦,奏同理之乐。让理性成为同理的沃土,绽放出最绚丽的和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