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璧记 · 春雪秋鸿
慕蝉/文
——其一 · 春雪篇
春雪,姓谢,小字琼枝,十四岁能赋诗,十六岁通琴律,生于江南乌衣巷。巷口有老桂一株,花开时香压满城。邻家子沈氏,名唤秋鸿,长琼枝一岁,眉目舒朗,执一管紫竹萧,萧声一起,桂瓣纷落如雨。两人同塾共读,同砚磨墨,纸窗上映出并肩的影子,巷中人皆呼“双璧”。
是年暮春,金兵南犯,烽火一夕照到秦淮河。沈氏奉父命北上从军,临行时,折桂一枝赠琼枝,笑曰:“待我封侯,当以十里红妆迎汝。”琼枝藏桂于香囊,佩之不离身。
其后三年,音信断绝。琼枝日夜于巷口老桂下抚琴,弦冷指僵,仍不肯歇。每至更残漏断,便以指甲在桂干上刻一痕,痕深一寸,念想便固一分。
——其二 · 秋鸿篇
秋鸿从军,初为帐前执笔小吏。某夜巡营,忽闻笛声幽咽,寻声而去,见一老卒于皑皑白雪吹《折杨柳》。秋鸿问之,老卒曰:“此曲寄内人,三十年矣,未知生死,不问归期。”秋鸿默然,取萧和之,声未半,泪已满睫。
翌年,秋鸿因献火攻之策,大破敌军,拔为偏将。战罢,于尸山火海中拾得半片香囊,上绣“琼”字,针线犹新。秋鸿大恸,然转念一想:江南千里,香囊何止千万,未必便是琼枝所遗。遂藏之胸前,仍日日冲锋。
又一年,朝廷议和,班师之日在即。秋鸿却于最后一役中,为救同袍,箭穿后心。箭镞淬毒,医师束手。秋鸿昏沉之际,惟念琼枝。同袍搜其行囊,得香囊与萧,遂急遣驿骑八百里加急,送反江南。
——其三 · 合篇
驿骑到时,琼枝正病。香囊血渍与泪痕交叠,萧管已裂。琼枝抱之,一恸而绝。巷人惊救,半日方苏,自此不言不笑,惟抱香囊与裂萧于桂下。
桂树亦枯,枝枝南向,如望归人。
又三月,朝廷颁诏:沈秋鸿护国有功,追封“忠烈侯”,灵柩附驿南返。柩至乌衣巷,巷中老幼皆缟素。琼枝素衣迎柩,不哭亦不拜,惟取当年所赠桂枝,插于柩前。是夜,桂树忽发新芽,香欲烈。
开柩之日,众人惊见:尸身不腐,香囊与裂萧宛在,而琼枝之香囊,竟与柩中香囊缝线吻合,原是一片裁成。琼枝微笑,取两囊相合,以红线缀之,挂于桂树最高枝。
次日,巷人传:夜半见一对少年携手升天,一着春衫,一披战甲,桂树飞花,香满金陵。
朝廷感其事,于巷口立“双璧祠”,祠中无字,惟植桂两株,春时花开,一树皎如雪,一树灿若霞。
——尾声
百年后,有书生夜过乌衣巷,闻萧声与琴声并作,寻声入祠,见桂下两少年,一抚琴,一吹箫,笑问:“君亦来听《折杨柳》否?”
书生翌日来访,惟余落花满地,香透罗衣。
祠门有联,墨迹未干:
“春雪化时,秋鸿归矣;
桂花开处,双璧依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