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若只执着于枯木》有感

初三作文 作者:墨染流年

枯木之执与生命之悟

在这个被速度与效率裹挟的时代,我们常常像小说《你若只执着于枯木》中的主人公一样,固执地守着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早已失去生机的"枯木"。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执念与放下的心灵旅程,通过主人公对一段早已枯萎关系的不懈坚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有时候,我们最不愿放手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放下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年男子,他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一棵已经死去多年的老树。这棵树曾经是他与已故妻子共同种植的,承载着他们最美好的回忆。尽管邻居们多次劝说他砍掉这棵毫无生机的枯木,腾出空间种植新的生命,但他始终固执地拒绝。这棵枯木成为了他拒绝面对妻子离世现实的象征,也是他情感执念的具象化表达。作者通过这个意象巧妙地揭示了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枯木情结"——对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却承载着记忆的事物过度依恋。

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的生活逐渐被这棵枯木所吞噬。他的庭院因这棵占据中心位置的枯树而无法种植新的花草,他的社交生活因邻居们对这棵树的议论而日渐萎缩,甚至他的情感世界也因无法从对妻子的怀念中走出而停滞不前。小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执念如何从一种看似无害的情感,逐渐演变为阻碍生命流动的障碍。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不可理喻的偏执狂,而是让他保持着理性与温柔,这使得他的执念更加令人共鸣又更加发人深省。

转折点出现在一场暴风雨中,枯树的部分枝干倒塌,险些伤及路人。这一事件迫使主人公重新审视自己与这棵枯木的关系。在不得不面对砍伐枯树的决定时,他经历了痛苦的内心挣扎,但最终在女儿的鼓励下,他亲手锯下了这棵陪伴他多年的枯木。令人意外的是,砍伐枯树后腾出的空间里,阳光重新照耀进来,女儿种下的新树苗很快抽出了嫩芽。这个情节象征着放下执念后生命空间的重新开启,暗示着治愈与重生的可能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有一棵"枯木"——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过去,可能是已经变质的关系,也可能是不再适合却难以割舍的习惯。我们常常像主人公一样,固执地认为保留这些枯木就是保留记忆与情感本身,却忽略了真正的记忆与情感并不依赖于外在的载体。《你若只执着于枯木》提醒我们,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固守枯萎的形式,而在于让生命继续流动,在于为新生的可能性腾出空间。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站在新栽的小树旁,第一次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画面传递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那些已经死去的"枯木",才能为真正鲜活的生命让路。在这个意义上,《你若只执着于枯木》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疗愈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我们每个人内心执念的镜子,邀请我们思考:在生命的庭院里,我们是否也该为新的可能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