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仗剑 诗酒照青史

初三作文 作者:雾里藏诗

当盛唐的朝阳穿透长安的朱雀门,洒在酒肆旗幡与雕梁画栋间,一位身着青衫的诗人携剑踏歌而来。他的诗里有黄河奔涌的磅礴,有明月高悬的清辉,有仗剑天涯的豪迈,亦有怀才不遇的苍凉。他便是李白,那个被贺知章赞为“谪仙人”的诗坛巨匠,用笔墨在盛唐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透过诗句,触摸到他滚烫的灵魂与不朽的才情。

李白的少年时光,浸透着蜀地的灵秀与任侠的意气。青莲乡的青山绿水滋养了他的诗情,峨眉山的月影、青城派的剑影,在他心中埋下了浪漫与豪迈的种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年少的他便已展现出过人的才华,笔尖流淌的文字早已超越寻常书生的格局。更兼“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腰间长剑承载着他对侠义精神的追求,也让他的诗歌始终带着一股剑刃般的锋芒。

弱冠之年,李白仗剑辞亲,仗剑出蜀,开始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漂泊生涯。长江之上,他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载着他的快意与洒脱,掠过万重青山;洞庭湖畔,他与友人“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在月色与波光中,畅想着仙境的缥缈。这段时光里,他的诗如江南的春水,灵动而澄澈,又似楚地的狂歌,奔放而不羁。他在扬州的酒肆中“斗酒诗百篇”,在姑苏的台榭上“夜泊秦淮近酒家”,每一处风景都化作他笔下的佳句,每一次邂逅都沉淀为他诗中的深情。

长安,这座繁华的帝都,曾是李白心中最璀璨的梦想。当他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来到这里,唐玄宗的召见让他一度以为自己的抱负即将实现。金銮殿上,他挥毫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笔墨间的才情让贵妃动容,让天子赞叹。他也曾身着锦袍,醉酒挥毫,让高力士脱靴研墨,让杨国忠捧砚侍立,那一刻,他的狂放与骄傲,在长安的宫阙间绽放得淋漓尽致。

然而,朝堂的浑浊终究容不下他的清辉。李白的浪漫与率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愿趋炎附势,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是他对官场黑暗的决绝反抗。于是,他带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离开了这座让他欢喜又让他失望的城市。长安的经历,让他的诗歌多了一份厚重与苍凉,从最初的壮志凌云,逐渐沉淀为对世事的洞察与对人生的思考。

离开长安后,李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洛阳,他与杜甫相遇,两位诗坛巨匠一见如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在饮酒放歌中畅谈诗歌与理想,在登高望远时感慨人生与世事。这段短暂而珍贵的交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宣城,他独坐敬亭山,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与鸟的孤寂,映照出他内心的落寞,却也让他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得一份宁静与超脱。

安史之乱的战火,打破了盛唐的繁华,也打乱了李白的漂泊生涯。年过半百的他,依然怀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忧国情怀,投身到平叛的洪流中。他追随永王李璘,渴望能“为君谈笑静胡沙”,却不料卷入皇权争斗,沦为阶下囚。流放夜郎的途中,他途经白帝城,忽闻赦书传来,欣喜之下,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份失而复得的快意,透过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感染每一位读者。

暮年的李白,依然壮心不已。他听闻李光弼率军平叛,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前往投奔,却因重病缠身而不得不中途折返。上元三年,这位诗坛谪仙在当涂的采石矶畔悄然离世。传说中,他在月下泛舟,醉后俯身捞月,最终沉入江中,化作水中的明月。这个浪漫的传说,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生于诗意,死于浪漫。

李白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是酒的一生,也是剑的一生。他的诗,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柔情;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惆怅。他用酒浇灌诗情,用剑寄托豪情,用笔墨书写人生,让自己的生命在诗歌中得到了永恒。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李白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他那份独有的浪漫与狂放,那份对自由的执着与对理想的追求。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的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乐观豁达,不屈不挠,追求自由,坚守本心。李白早已远去,但他的诗歌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仗剑前行,诗酒趁年华。

返回列表

上一篇:幼兔饮食注意事项

下一篇: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