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映琵琶,寒晖诉衷肠

初一作文 作者:林间小鹿

《琵琶行》作为一声优美动人的叙述诗,与杜甫的《石壕吏》同编写嗜血人不同的是其以环境描写起笔,并多次与环境描写作段落之间的衔接。“月”一意象,多次于段尾出现,不仅起着渲染凄切氛围的作用,而且将视觉从人物身上拉开,放大到明月映江的整幅图景,使转场自然,且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愁思悠悠,犹如月光一般弥漫于整条浔阳江之感。

本诗以环境描写做衔接,使诗人的情感甘泉缓缓涌出,积势而发,引人共鸣。

首先是开篇首段尾“别时茫茫江浸月”。与友人还未痛饮就要分别,船上人相视泪下的画面已出,但作者不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却要把镜头拉远———浓稠的暮色里江岸相连,景茫茫,心也茫茫,月光浸透了江水,把整条江浸湿的冰冰冷冷的,江上惨白的月光中有船上的离人。把人物置于大景中,渺小、孤单、凄凉之感更加显著。这时江上除了月光,还飘来了琵琶声,十分自然地接了下一段。写江月之景妙就妙在诗人避免了小画面难以切换的问题———如果写船上离人,可能琵琶声就只能从窗中飘入了,这样的音乐声思思缕缕,太遥远,太飘渺,失去了整条江浸染于琵琶声中的美感,也失去了镜头再次聚焦的自然切换的美感。

琵琶女一曲奏罢,诗人的镜头本来还停留在琵琶女的指尖弹奏的“裂帛之音”。而下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马上把镜头拉远,扩大到整个江面的沉浸、陶醉,然后“唯见江心秋月白”再拉远,扩大到天地之间屏息凝神的震撼。一曲琵琶寂静了时空,此时只有江心明月高照,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大景留白。音乐声停而给人的思绪不停,在戛然而止和其后的流派中澎湃心潮被推向至高点,并在此点定格,在寂静凝固的画面中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就在陶醉中,琵琶女“沉吟放拨”。这一声沉吟,哀婉单薄,与前文寂静的厚重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又因为听者太过陶醉,太过安静,一声低吟就足以把人拉回现实。前后衔接有垒起高台又瞬间击破的反差感,也因此创造出了紧凑感。作者在此处衔接又写了江月大景,仿佛运镜后又回到原画面,前后呼应、镜头切换、前后照应、渲染氛围等多重效果一齐凝结在这一“江水月秋白”,可谓神来之笔。

后文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均是在写人写事之后,将镜头拉远,画面放大到天地江月,渲染气氛,总结整段的情感波折,同时自然的切换场面,使通片六百一十六言浑然一体,情绪不断被推向高峰。《琵琶行》以大景衔接段落,以江月道尽失意人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