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雄狮少年》后感
当阿娟瘦弱的身躯第一次撑起沉重的狮头,当咸鱼强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再次敲响狮鼓,当破旧天台上的少年们在夕阳下跃动,《雄狮少年》用它独特的影像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
这部动画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更通过岭南醒狮文化这一载体,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与重生可能。在这个被快餐文化和流量经济主导的时代,《雄狮少年》的出现犹如一记警钟,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
影片中阿娟的成长轨迹,恰如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命运写照。从被嘲笑的"病猫"到矫健的"雄狮",这个瘦弱少年的蜕变过程,隐喻着传统文化从边缘到主流的可能路径。影片开篇,阿娟是一个被同龄人欺凌、被社会忽视的边缘人,他的处境正如那些被现代化浪潮冲击得七零八落的传统技艺。而当他在天台遇见咸鱼强师傅,开始接触醒狮文化时,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身份重建的旅程就此展开。在广东乡间的祠堂前,在城市的商场开业典礼上,醒狮表演所遭遇的不同目光,构成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图景。当阿娟和他的伙伴们用矿泉水瓶代替狮鼓,用工地脚手架作为训练桩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雄狮少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传统文化如何重塑人的精神世界。阿娟在舞狮中找到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丢失已久的尊严与自信。影片中那些训练场景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一个人被文化点亮的过程。在一次次跌倒与爬起中,在汗水浸透的衣衫下,阿娟逐渐理解了醒狮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这种转变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得到完美呈现——当阿娟在决赛中挑战不可能完成的"擎天柱"时,他托起的不只是狮头,更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重量。这一刻,个人的成长与文化的复兴达成了完美的统一。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体育竞技题材,成为一曲关于文化认同的赞歌。
影片对醒狮文化的呈现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制作团队显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从狮头的制作工艺到采青的仪式流程,从鼓点的节奏变化到步法的武术根基,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但影片又没有被真实所束缚,而是用动画特有的表现力,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那些虚实结合的画面——如阿娟想象自己化身真狮的片段,不仅没有削弱文化的真实感,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醒狮艺术的精神内核。这种处理方式提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保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传统不是死去的灰烬,而是需要不断重新点燃的火焰。"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同样值得玩味。咸鱼强师傅这个角色尤其耐人寻味,他曾经是舞狮高手,却因现实所迫沦为咸鱼贩子。这个设定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但当他在阿娟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时,那份被压抑的热爱重新燃起。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不是通过说教,而是在共同的汗水中完成的。阿娟与队友阿猫、阿狗的关系也同样意味深长,三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少年,通过舞狮找到了彼此的认同。这种群体的文化实践,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社会基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冲击下,《雄狮少年》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过时"的传统技艺中,蕴含着解决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密码。当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像阿娟一样,常常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而传统文化恰恰可以提供这种认同的坐标。当阿娟在舞狮中找到归属感时,他实际上是为所有在现代化浪潮中迷失的当代人指明了一条回家的路。影片结尾,阿娟将比赛奖金用于重建乡村祠堂的情节,暗示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竞技输赢,而在于它能够为社区提供精神纽带。这种对文化功能的深刻理解,使影片具有了超越娱乐的社会意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雄狮少年》反映了当代中国在文化自信重建过程中的集体焦虑与希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而不是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普通人。阿娟不是专业的舞狮艺人,他的伙伴们也不是,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热爱与坚持,让醒狮文化得以延续。这种平民化的文化传承观,或许正是我们在文化复兴道路上最需要的智慧。
《雄狮少年》最终让我们明白,醒狮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在桩阵上腾挪跳跃的身影,那些在鼓点中奋力前行的脚步,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传统文化,永远活在普通人的坚持与热爱里。当片尾字幕升起时,留在我们心中的不只是精彩的视觉盛宴,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启示——唯有让传统活在当下,它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雄狮少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面映照我们文化自觉的镜子,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