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元宵,别样情!》
别样绚烂的元宵灯火,
与众不同的童年画卷。
元宵佳节,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璀璨地镶嵌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绽放着独树一帜且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
它的起源可回溯至邈远的上古时期,承载着浩如烟海的文化内蕴和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西汉之际,元宵节的雏形崭露头角;南北朝时,它如春花绽放,渐趋丰富多元;隋唐之世,其规模仿若浩渺烟波,愈发恢宏盛大;清朝之时,更是独辟蹊径,形成别具一格的庆祝模式。一路走来,元宵节历经岁月的雕琢与磨砺,愈发光彩夺目。汉文帝为庆贺“平吕”之乱的大捷,钦定正月十五为元宵佳节,百姓们纷纷张灯结彩,欢歌笑语,共襄太平盛世。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化作祭祀“太一神”的庄重时刻,宫廷中熊熊燃起的灯火,不单是对神灵的虔诚敬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炽热祈盼。此习俗犹如春风拂柳,渐次在民间生根发芽,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皓月当空,银辉如瀑,倾洒大地。“元”寓意着起始、开端,正月十五作为农历新年的首个月圆之夜,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意义。古人将“夜”称作“夕”,隋代以后,它被称为元夕或元夜,唐末,“元宵节”之名应运而生,宋代时唤作“灯夕”,清朝则名曰“灯节”,在异国他乡被称作“The Lantern Festival”。这些称谓的变迁,宛如岁月的留声机,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独到解读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忆起90年代的童年韶光,彼时的元宵节,充盈着无尽的憧憬与热望。对于家境贫寒的孩子而言,烟花仿若天际的星辰,遥不可及。然而,舞狮表演却恰似节日中最为璀璨的明珠。那灵动如生的狮子,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跃动、翻腾,仿若将整个世界都燃亮。表演者们出神入化的技艺,让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刚劲的力量与优美的韵律。孩子们簇拥在四周,眼眸中闪烁着惊喜与兴奋的光芒,那是对传统文化最质朴纯粹的热爱与敬畏。纵然没有绚丽多彩的烟花,可那份对节日的热忱和渴盼,却深深扎根于心底,化作童年最为珍贵的回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2015年,成家后的自己晋升为人父。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自己童年的遗憾,从正月十四起始,便精心为他们拣选各式各样的烟花。望着孩子们在烟花绚烂绽放的瞬间展露的如花笑靥,心中满溢着欣慰与幸福。那灵动可爱的小蜜蜂款式烟花,携着孩子们的梦想振翅高飞;绚丽缤纷的时来运转3分钟烟花,照亮了他们满怀憧憬的未来;充满童趣的大风车动漫烟花,让他们沉醉于欢乐的海洋。妻子陪伴在孩子们身旁,一家人共同沐浴在这温馨而美好的时光里。
元宵的灯火始终别样绚烂,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亲情的绵延传承。从古代帝王的庄严祭祀祈福,到平民百姓的纵情欢乐庆祝;从贫困家庭孩子对烟花的望眼欲穿,到如今孩子们在烟花下的欢声笑语,元宵节始终是那个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景和亲情温暖的心灵港湾。
在这个瞬息万变、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宛如暗夜中的灯塔,显得尤为关键。元宵节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更像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一种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稍作停歇,回溯历史的长河,体悟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和丰沛情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家人亲密相拥、共享天伦之乐的珍贵契机,让亲情在这璀璨的灯火中得以升华、绽放。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传承千年的元宵灯火,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续写那永恒不朽的亲情篇章。让每一个元宵节都化作我们心中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更为绚烂夺目的光辉。
元宵节,它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团圆和睦的象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蕴含着古老的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月圆人圆,是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顺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碰撞中,元宵节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指引着回归内心、珍视亲情的方向。它提醒着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份对家庭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和力量的源泉。我们应当以更加敬畏和珍视的心态,去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元宵节的灯火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2025.2.17日,谭鹤平·作于湖南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