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香深处的童年抽屉
槐香深处的童年抽屉童年回忆
老院那株三人合抱的槐树,是我记忆的闸门。每逢仲夏,细碎的阳光穿过层叠的槐叶,在青石板上洒下流动的金斑。那时我总爱蜷在树根凹陷处,把捡拾的蝉蜕、玻璃珠、画片收进生锈的铁皮糖盒——那便是我最初的时光宝匣。
Chapter 1 自然的密语
童年的清晨总是蘸着露水开启。当薄雾还缠着远山,我早已钻进后坡的桑葚林。紫红的浆果在掌纹间爆裂,染出梵高式的抽象画。溪涧边,祖父教我辨认会报时的“知更草”:摘下心形草叶含在唇间,便能吹出布谷鸟的清啼。有次偶遇暴雨,我们躲进废弃的砖窑。昏暗中祖父点亮煤油灯,窑壁摇曳的影子突然化作皮影戏——他布满茧子的手变幻出奔马与飞龙,雨声成了天然的锣鼓点。那晚归途的星空格外璀璨,萤火虫提着灯笼引路,我攥着衣兜里微热的烤红薯,第一次懂得“温暖”的滋味。
Chapter 2 烟火人间录
小镇的炊烟是傍晚的时针。当槐叶的影子爬上西墙第三块砖,巷口准时传来叮当车铃。卖麦芽糖的老伯竹筐里藏着百宝图:琥珀色的糖浆在他手里翻飞,顷刻化作振翅的凤凰或盘踞的灵蛇。孩子们攥着硬币排成长队,有个穿补丁裤的男孩总在队尾徘徊。直到生日那天,外婆将我的麦芽糖分他一半,他回赠了只草编蚱蜢。月光下两只糖凤凰渐渐融化,男孩低声说:“俺娘跟火车跑了。” 槐花香突然变得又甜又涩,那是我关于“失去”的初体验。
腊月是院墙最热闹的时节。外婆将晒干的橘皮、桂皮填入红布袋,我踩着板凳帮她挂在门楣。蒸年糕的雾气漫过窗棂时,外公握着我的手在红纸上挥毫。当“平安顺遂”的墨迹在门楫绽开,爆竹声炸响夜幕,他指着飞溅的金屑轻语:“你看,星星碎在人间了。” 那些带着米浆香气的汉字,后来成了我抵御荒年的符咒。
Chapter 3 通往世界的洞
小阁楼的霉味里有魔法。某次躲猫猫时撞开松动的墙板,竟发现曾祖父的桐木书箱。泛黄《山海经》里的九尾狐正对我眨眼,插图旁竖排版小字写着:“民国廿年购于沪上。” 我如获至宝,每天偷渡一册去槐树洞。当读到精卫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忽见洞口槐花簌簌如雪落——树冠深处藏着碗口大的雀巢,三只雏鸟正张着嫩黄喙啁啾。此后月余,我的零花钱全换成小米虫,攀树投喂成了每日朝圣。直到某天雀巢空空,唯见一根绒羽落在翻开的书页间。外公抚着我抽动的肩背,指向云端的雁阵:“它们要去教更多孩子飞翔。”
八月台风摧毁了雀巢遗址。我哭闹着要修葺树洞,外公却递来铁锨:“造座花园吧。” 挖开腐殖土时,铲尖突然撞出清响——明代青瓷碎片裹着泥泞重见天光,裂痕里渗着海洋的咸涩。雨幕中仿佛有丝路驼铃隐隐作响,那道幽蓝裂痕从此长进我的瞳孔,成为眺望历史的眼睛。
尾声:抽屉的密钥
拆迁队推倒老槐那日,我从废墟里刨出铁皮糖盒。生锈的锁扣里,半块麦芽糖早已化作沙粒,草蚱蜢翅膀却依然青翠。指腹摩挲着书箱里的《山海经》,忽然飘落张纸条,上面是外公遒劲的小楷:“所有消失的都会以光的形式归来。” 槐香倏忽漫过鼻尖,抬眼只见新移植的槐苗正抽出嫩枝,恍若二十年前那个攥着蝉蜕奔跑的孩子。
多年后我在敦煌看到唐代壁画《槐荫说法图》,佛陀座下草木葳蕤,沙粒在晨光中流转如金。洞窟外忽有熟悉的清啼随风入耳,蓦然回首——沙丘上有株幼槐正簌簌摇动枝叶,恍若当年那树洞抽屉轻轻开启,涌出整个童年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