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的我
窗外的梧桐叶在暮色里沙沙作响,我放下手中的钢笔,目光穿过斑驳的树影投向远方。思绪如同涨潮的海水般涌来,将我带往十五年后的彼岸——那时的我,会是什么模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实验室时,白大褂上的校徽徽章微微发亮。镜中的自己戴着金丝眼镜,指尖仍残留着昨夜做实验沾上的试剂痕迹。作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团队正在攻克沙漠治理的难题。全息投影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是我们与时间赛跑的见证;培养皿中新培育出的固沙植物幼苗,正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像极了当年课本插图里倔强生长的小草。这个曾经出现在幻想中的场景,如今已化作日常的工作图景。
办公桌角落摆着女儿手绘的生日贺卡,稚嫩笔迹写着“给最棒的妈妈”。每周固定的“家庭科学夜”是我们的传统节目:我和丈夫轮流扮演科普讲师,用趣味实验解答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周末郊外徒步时,小家伙总会突然蹲下观察蚂蚁队列,复刻着我儿时蹲看蜗牛爬行的模样。生命的轮回如此奇妙,那些被时光打磨掉的棱角,都在爱的滋养下开出新的花朵。
暮色降临时分最喜欢站在露台眺望城市天际线。曾经拥堵不堪的高架桥已变身立体花园,太阳能板与爬藤植物共舞出绿色的诗行;儿时嬉闹过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的生态溪流,锦鲤掠过水面泛起细碎金光。每当这时就会想起导师说过的话:“真正的改变始于微观之处。”此刻终于懂得,当年那个对着污染报告咬牙切齿的少年,正是这样点滴积累才汇聚成江河。
深夜批改学生论文时,台灯暖光晕染开一室静谧。某个大胆假设让我眼前一亮——就像当年我的导师从满篇错别字里发现潜力那样,我在批注栏写下鼓励的话语。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年轻学子眼中跳跃的光芒,恍惚间映照出自己初入校门时的模样。原来知识的火种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在岁月里淬炼得愈发明亮。
梧桐叶仍在不知疲倦地生长脱落,而我的人生也在这循环往复中沉淀升华。或许眼角会爬上皱纹,发梢染上霜雪,但心中那簇名为理想的火焰永远炽热。十五年后的我依然会为解开一道难题彻夜未眠,会因学生的突破欣喜若狂,会在夕阳西下时牵着爱人的手漫步河边,指着粼粼波光说:“你看,这就是我们守护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