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观《闪闪的红星》有感
夜深人静,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首悠扬而坚定的歌声:“红星闪闪,放光彩……”再次观看这部经典的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心中涌起的已不仅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动与深刻的思考。潘冬子,这个与我童年相遇的小英雄,如今以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电影成功塑造了潘冬子这个有血有肉的少年英雄形象。他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残酷斗争中逐步觉醒、淬炼成钢的过程。
最初的冬子,还是一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对革命的认知源于父亲潘行义参加红军的离别,源于母亲口中“等到春天,映山红开满山的时候,红军就回来了”的殷切期盼。然而,革命的暴风雨无情地席卷了他稚嫩的生命。母亲为了掩护群众,在烈火中英勇就义,那悲壮的一幕,成为了冬子人生中最惨痛也最深刻的一课。这一刻,个人的仇恨与阶级的苦难融为一体,革命的理想从他耳畔的传说变成了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
我们看到了他的痛苦与泪水,更看到了他的坚韧与成长。他没有被悲痛击垮,而是将这份仇恨转化为战斗的力量。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保护的孩子,他主动承担起交通员的工作,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尤其是“运盐”那场戏,他巧妙地将盐水浸透棉袄,成功躲过敌人的严密盘查,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智慧与沉着。最终,他手持砍刀,愤然面对胡汉三,说出那句“是我,红军战士潘冬子!”时,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名信念坚定、无所畏惧的革命战士了。这颗小小的红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电影中的意象运用得极为出色,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那颗闪闪的红星,是全片的核心灵魂。它首先是父亲留下的信物,是亲情的寄托;它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是革命信念的视觉化体现。当冬子手捧红星,在黑暗中凝视它时,他汲取的是力量,是方向,是永不放弃的信念。这颗红星,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银幕前无数观众的心。
而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同样寓意深长。它是母亲牺牲的见证,是冬子与父母情感的连接,更是“春天”和“胜利”的预言。正如歌中所唱:“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当最终映山红开遍山野,红军归来之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大仇得报的快意,更是一种革命理想得以实现的壮美与浪漫。这些意象,将个人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赋予了故事诗一般的美感和磅礴的力量。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闪闪的红星》,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故事片,更是一堂生动的关于信念、勇气与责任的成长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年代,无需像冬子那样经历战火的硝烟与生死的考验。然而,他所展现的那种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为了信念敢于担当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学习冬子,不是要我们去重复他的经历,而是要继承他的精神内核。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胡汉三”,它们可能是遇到的难题、遭遇的挫折、内心的怯懦或是成长的迷茫。我们需要的就是冬子那样一颗“闪闪的红星”在心中指引方向——那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我们永不放弃的坚持。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时,当我们勇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时,冬子的精神就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闪闪的红星》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穿越时光的隧道,至今依然散发着温暖而有力的光辉。潘冬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磨难中锻造;信念的力量可以无比强大,足以支撑一个少年走过最黑暗的岁月。
感谢这部电影,让一颗红星在我心中种下。它将时刻提醒我,珍惜当下,不忘过去,砥砺前行。让这闪闪的红星,永远照亮我们这一代人的征途,激励我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