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之心,开新之境

高三作文 作者:用户825889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飞天的飘带在千年风沙中依然舒展;故宫文物医院的修复师,用现代科技让青铜器的绿锈重现温润。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场景,藏着同一个答案:文明的长河里,“守正”是根基,“开新”是浪花,唯有两者相济,才能让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

“守正”不是固守陈规,而是对精神内核的敬畏与坚守。钱穆先生曾说:“一切学问皆贵求其源。”源在哪里?在《兰亭集序》的笔墨间,是王羲之对“死生亦大矣”的哲思;在《千里江山图》的青绿里,是王希孟对山河社稷的赤诚;在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中,是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智慧。这些精神的火种,若无人守护,便会在时代变迁中熄灭。就像故宫的钟表修复师王津,三十八年专注于齿轮的咬合、发条的松紧,让百年前的钟摆重新敲响,他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人对“时间”的敬畏,对“精密”的追求。这种坚守,让文化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有了抵御岁月侵蚀的力量。

“开新”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与创造。当敦煌的壁画在氧化中褪色,“数字敦煌”用三维建模技术留住飞天的微笑,让千年壁画在云端绽放;当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困境,年轻演员用弹幕互动、短视频演绎,让《牡丹亭》的婉转唱腔走进Z世代的耳机;当榫卯结构遇上现代建筑,建筑师把传统木构的“刚柔相济”融入摩天大楼的抗震设计,让古老智慧支撑起时代高度。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老树发新枝——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能舒展向天空。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既能守住自身的“美”,又能在交流中生出新的“美”。

然而,当下总有人陷入“守”与“开”的对立:有人抱着“复古即真理”的执念,将传统束之高阁,沦为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人喊着“创新即颠覆”的口号,把传统拆解成碎片化的符号,只剩空洞的噱头。殊不知,没有“守正”的“开新”,是无源之水,终将干涸;没有“开新”的“守正”,是困于浅滩的船,难以远航。就像故宫博物院,既守护着红墙内的殿宇文物,也推出“文创雪糕”“数字展览”,让紫禁城从“高冷”的博物馆变成“活态”的文化符号——这才是传统与现代的正确对话方式。

站在历史的渡口回望,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元曲的“市井声”,从四大发明到航天工程,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守正与开新的交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做传统的“守护者”,从古籍里读懂先人的智慧,从非遗中触摸文化的温度;更要做创新的“开拓者”,用新视角解读传统,用新技术激活经典。就像那飞天的飘带,既要系着千年的故事,也要迎着未来的风。

守正,是守住文化的根脉,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开新,是开拓文明的疆界,让我们明白“往哪里去”。唯有怀守正之心,行开新之路,方能让文明的长河,既流淌着历史的厚重,也奔涌着时代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