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颜色

初三作文 作者:苏南瓷

十月的第一缕风穿过华北平原时,故乡的土地便开始了它一年一度的展览。最先登场的是玉米,它们褪去青衫,换上古铜色的袍服,在田垄间站成肃穆的方阵。接着是稻谷,亿万株金穗垂下头颅,在阳光下默诵古老的偈语。最后是高粱,这些大地举起的火把,把天边都烧出了一道赭红的痕。

而我总是在这样的季节里,想起祖父。

祖父是个沉默的人,就像他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可每到十月,他的话便会多起来。他会拎着我去田埂上,指给我看每一种作物的颜色。“这是1938年的黄,”他抚着稻穗说,“那一年蝗虫过境,天上地下都是这种绝望的黄。”他的手粗糙如树皮,在稻穗上停留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了逃荒的人群,看见了被啃噬殆尽的田野,看见了一个民族饥饿的童年。

“这是1949年的红。”走到高粱地时,他的声音忽然昂扬。那些高粱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每一株都像绷紧的肌腱。“那年的高粱就是这样红,红得像血,更像旗。”祖父的眼睛在夕阳下闪着光,我这才想起,他年轻时曾是支前大队的一员,用独轮车推着这样的高粱,走过淮海战场。

最让我震撼的,是祖父对一片休耕地的描述。“这是1978年的颜色。”那片土地什么都没有种,裸露着深褐色的肌肤。“但你看,”祖父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让它们从指缝间流下,“这土是活的,它在呼吸。”我仔细看去,褐色的土里果然有细小的生机在蠕动,那是蚯蚓,是微生物,是一个时代苏醒的脉搏。

如今,当我站在新时代的十月里,看见了更多祖父未曾见过的色彩——无人机的银白在稻田上空编织航线,5G基站的蔚蓝将数据输送到云端,光伏板的深黑在西部戈滩汲取阳光。这些崭新的颜色,与古铜的坚韧、金黄的丰饶、赭红的热血、褐色的希望,共同调和成今日中国的辉煌画卷。

在贵州深山,我见过“中国天眼”捕捉宇宙信号的银色波纹;在深圳湾区,我见过量子实验室里幽蓝的辉光;在雄安新区,我见过智慧城市拔地而起的流光溢彩。这些颜色不属于任何单一的色系,它们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出的果实,是科技自立自强绽放的光芒。

十月的风又起,吹过东北黑土地上的无人收割机,吹过江南水乡的生态农场,吹过西北荒漠的绿色长城。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传统的农耕色谱上,不断叠加着现代化的光谱。

我知道,无论增添多少新色,大地的底色不会改变。就像此刻,我抓起一把混合了数十年光阴的泥土,它在十月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无法命名的颜色——那是在苦难中发芽、在奋斗中抽穗、在创新中丰收的,今日中国的颜色。

十月的风又起,万物静默,唯有色彩在说话。这片土地用最绚烂的方式,诉说着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