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哲离开后,藏经阁里似乎还回荡着他沉稳的脚步声。我轻轻摩挲着那本被高原风雨浸润过的笔记,纸页间仿佛还带着雪山的寒意与阳光的温度。
师父从经卷中抬起头,苍老的手指捻动着念珠:“看见了吗?真正的修行从来不在山的高低,而在心的深浅。”
“可他终究回到了尘世。”我有些怅然。
师父微微一笑:“菩萨在五浊恶世中度化众生,谁说尘世不是更大的道场?”
雨季来临,转山的道路变得泥泞难行。我带着李哲的笔记,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当他们在笔记的帮助下避开险境时,我仿佛看见李哲的身影与这些朝圣者重叠在一起。原来,他留下的不仅是地理的标记,更是一种修行方式的见证——在行动中修行,在利他中明心。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我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崭新的笔记,还有李哲的信:
“小师父,我在城市里开了一家小小的茶馆。来往的旅人在这里歇脚,听我讲述雪山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雪山需要攀登。这本新笔记,记录的是我在红尘中的‘转山路’——第一个故事:帮助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到家,那一刻,我看见了比冈仁波齐更圣洁的曙光。”
我翻开笔记,第一页贴着一张照片:李哲穿着素朴的布衣,正在为客人斟茶。他的眼神依然清澈,却多了几分温润的光泽。笔记里记录的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都市丛林中一个个迷失又找回的心灵坐标。
师父看着照片,缓缓道:“袈裟从未拘于形式。他的心就是最好的道场。”
我突然明白,李哲的离开不是修行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就像雪山融水汇入江河,最终滋养万里平原。修行从来不是逃离红尘,而是带着在圣山获得的清明,重新投入生活的洪流。
风依然吹动着经幡,玛尼堆上的经文在阳光下闪烁。我知道,在远方的城市里,有一个穿着布衣的修行者,正用他的方式诵经祈福——每一杯茶都是一盏明灯,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句真言。
而我也终于懂得:僧袍与冲锋衣,山寺与红尘,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只要心怀慈悲与觉醒,每一步都是转山,每一处都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