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读《活着》有感

初二作文 作者:蚊子W

合上书页时,指尖还留着纸页被反复摩挲的粗糙质感,就像福贵一生里那些磨不去的苦难印记。余华用近乎冷静的笔触,把一个人、一头牛、一辈子的重量铺展在字里行间,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活着”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生死别离里,长出了最坚韧的根系

福贵的一生,像被命运反复揉捏的面团。从年轻时的纨绔子弟,把家产赌得精光,看着父亲从粪缸上摔落;到中年时被抓去当壮丁,在枪林弹雨里挣扎,回来却见母亲早已离世;再到后来,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离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女婿二喜被水泥板砸中,连最后剩下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多了豆子噎死——每一次失去,都像一把钝刀,在他心上慢慢割,没有鲜血淋漓的剧痛,却让伤口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结出厚厚的痂。可他从没有倒下,哪怕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作伴,依然会牵着牛,在田埂上哼着从前的调子,把种子播进土里,等着下一季的收成

书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离别,而是苦难间隙里的细碎温暖。家珍被福贵气回娘家,却在他落魄时带着细软回来,默默操持家务;凤霞虽然聋哑,却会在有庆被欺负时,张开双臂护着张开,用手语比划着“不许欺负我张开”;二喜上门提亲时,局促地把攒下的钱塞给福贵,说“我会对凤霞好,对您和家珍也好”;就连最后那头老牛,福贵也给它取了和自己家人一样的名字,耕地时会停下来,对着老牛絮絮叨叨,说“家珍,凤霞,有庆,你们别急,咱们慢慢走”。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暗夜里的微光,支撑着福贵走过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日子,也让“活着”不再是简单的苟延残喘,而是带着对家人的念想,对生活的敬畏,一步一步往前走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的一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他没有宏大的理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生活是“苦”的代名词。可他始终没有放弃活着——他会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割,会在傍晚时分,牵着老牛回家,煮一碗稀粥,就着咸菜,慢慢喝。他把所有的苦难都嚼碎了,咽进肚子里,转化成继续活下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同情或帮助,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韧性,来自对“活着”这件事最朴素的坚持

读完《活着》,我忽然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苦难”。可能是工作的不顺,可能是生活的压力,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但福贵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就像田埂上的野草,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只要根还在,就总能在春天里重新发芽。我们或许无法选择生命里会遇到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像福贵一样,带着对生活的敬畏,对过往的念想,在苦难里扎根,在平凡里坚守,认真地过好每一个今天,这便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