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的“天气预报员”
我家阳台的绿萝架上,挂着个奇怪的“宝贝”——一个用铁丝和贝壳串成的风铃。贝壳是去年在海边捡的,铁丝是爸爸修自行车剩下的,最特别的是它的“工作”:每天清晨叮叮当当地响,告诉我今天要不要带伞。
会“说话”的贝壳
这个风铃诞生在去年暑假的台风天。那天暴雨拍打着窗户,我趴在书桌前发呆,忽然听见阳台上传来“咔嗒咔嗒”的声音。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挂在栏杆上的贝壳串被风吹得撞来撞去。“这些贝壳在预报天气呢!”爸爸笑着说,“空气潮湿的时候,贝壳会变重,风一吹就响得沉;天气干燥的时候,声音就清脆得像弹玻璃珠。”
我立刻来了兴致,翻出美术课剩下的彩绳和铁丝,把各种形状的贝壳串起来:扇形的扇贝当“低音鼓”,细长的海螺做“高音铃”,最小的指甲盖贝串在最下面当“尾巴”。爸爸帮我把铁丝弯成螺旋形,挂在绿萝架最显眼的地方。那天晚上,风铃在风雨里“哐当哐当”响了一夜,我却睡得格外香——好像有个尽职的哨兵在阳台站岗。
贝壳风铃的“预言”
真正发现它神奇,是在开学后的第一个周一。早上我被风铃“叮叮叮”的急促声吵醒,声音比平时尖细很多。“今天肯定是大晴天!”我笃定地告诉妈妈,没带雨伞就冲出了家门。果然,那天阳光刺眼,连操场边的梧桐树都晒得蔫蔫的。
但风铃也有“失误”的时候。有次它一整天都“闷声不响”,我以为要下雨,背着沉重的雨伞去学校,结果全天晴空万里。“因为今天没风呀!”爸爸摸着我的头笑,“风铃预报天气,还得靠风当‘翻译官’呢。”后来我在风铃下面挂了个小小的风向标,蓝色的箭头指向哪里,贝壳就朝哪个方向唱歌,再也没出过错。
现在这个贝壳风铃成了我们家的“明星”。妈妈买菜前会先探头听听:“风铃响得懒洋洋的,今天要带件薄外套。”邻居阿姨路过阳台,总要夸一句:“你家这风铃比天气预报还准!”而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听贝壳们“汇报”当天的天气:“叮——今天风是甜的,带着桂花香。”“咚——乌云刚才路过,留下了一滴雨珠当纪念。”
其实这个风铃根本没有什么魔法,它只是把海风的味道、阳光的温度,还有我和爸爸一起穿贝壳时的笑声,都串在了铁丝上。就像生活里很多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对待,它们就会变成会“说话”的宝贝。现在每当风铃响起,我都会想起那个台风天的下午——爸爸的大手和我的小手一起,把普通的贝壳变成了会“预报幸福”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