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肩,担时代之责 关于“使命担当”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沉甸甸却又滚烫的词——“使命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当我们真正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历史、审视当下,才会明白这短短一句话里,藏着多少先辈的足迹,也扛着多少属于我们的责任。
翻开历史长卷,担当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的火炬照亮暗夜,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冲破封建牢笼,在街头振臂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他们本可以躲在书斋里安稳读书,却选择用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抗战时期,“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呐喊响彻云霄,无数青年放下笔杆、拿起枪杆,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存亡的重担,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目光转向当下,担当是平凡岗位的默默坚守。“敦煌女儿”樊锦诗,从24岁到80多岁,把一辈子都交给了大漠。风沙吹老了容颜,却吹不散她守护敦煌文明的初心,她带领团队让千年壁画在数字时代“活”了过来;“大山里的校长”张桂梅,拖着病体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布满膏药的手,托起两千多名山区女孩的求学梦。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告诉我们:担当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可以是大漠深处的坚守,可以是大山里的执着,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而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担当是什么?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是课堂上紧盯黑板的眼神,是为了一道难题反复演算的坚持——这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担当;是课后帮同学讲解错题时的耐心,是运动会上为班级荣誉拼尽全力的奔跑——这是对集体的担当;是回家后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懂事,是看到社会热点时理性思考、不盲从跟风的清醒——这是对家庭、对时代的担当。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民族复兴的接力棒,终将交到我们手中。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还太年轻,肩膀太稚嫩。但请别忘了,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奋斗的;青春的肩膀,从来不是用来承载安逸的,而是用来扛起责任的。
当我们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的洪流;当我们把青春的汗水,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便读懂了“担当”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勇气,让我们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它是一种坚守,让我们在平凡中不放弃;它是一种信仰,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同学们,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担时代之责、赴时代之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行动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故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