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48
日子在筹备未来的细碎中平稳前行,直到林晚照接到母亲一个语气异常凝重的电话。挂断后,他在客厅里坐了许久,暮色透过窗户,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苏念从书房出来,看到他沉默的背影,脚步顿住了。她没有立刻询问,只是走过去,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安静地陪伴。
“我爸,”林晚照的声音有些干涩,打破了沉寂,“在里面……表现良好,获得了减刑。”
这是一个好消息,但苏念从他的语气里听不出丝毫喜悦。她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但是,”林晚照深吸一口气,像是要鼓起勇气,“他得了病。不太好。那边医疗条件有限,申请了保外就医。”
空气仿佛凝固了。苏念立刻明白了这消息背后的沉重。那个缺席了林晚照整个大学时代和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男人,那个带给这个家庭巨大创伤和压力的根源,即将以一种最脆弱、最需要依赖的姿态,重新闯入他们的生活。
“妈妈的意思,”林晚照的声音很低,“是想让他……来我们这里。这边医疗资源好一些,她也方便照顾。”他说完,下意识地看了苏念一眼,眼神里带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母亲的心疼,有对未来的茫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心给她带来负担的歉疚。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在他们那份严谨的《共同生活计划书》里出现过的变量。一个沉重而棘手的变量。
苏念没有立刻回答。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无声流淌的河。林晚照的目光跟随着她,心脏在沉默中一点点收紧。
几分钟后,苏念转过身,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眼神格外清亮。她走回沙发前,没有坐下,而是站在林晚照面前,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一个实验方案:
“首先,需要评估本地的医疗资源,确定最适合治疗他疾病的医院和专家。这件事我可以协助查询和联系。”
“其次,居住问题。目前的公寓空间不足,需要考虑租赁附近更大的单元,或者,评估提前购置房产的可行性。这涉及财务规划的调整。”
“第三,照顾人员的安排。母亲的身体能否承受长期陪护?是否需要考虑聘请专业护工?这部分需要计算额外支出。”
“最后,”她顿了顿,目光直视林晚照,“也是最重要的,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你需要评估,与他共同生活可能带来的情绪影响,并制定应对策略。”
她没有问“要不要接受”,也没有流露任何抵触或抱怨。她直接跳到了“如何解决”的层面,用她最擅长的方式,将这件突如其来的、充满情感冲击的事件,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着手处理的具体问题。
林晚照怔怔地看着她,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他预想过她的各种反应,唯独没有料到是这种——冷静、理智,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支撑。
“苏念,”他声音沙哑,“这……这会打乱我们所有的计划。而且,对你很不公平……”
“计划存在的意义,就是应对变化。”苏念打断他,语气依旧平稳,“至于公平,林晚照,我们是合作伙伴。你的变量,就是我的变量。”
“你的变量,就是我的变量。”
这句话,像一道坚实可靠的堤坝,瞬间挡住了林晚照心中翻涌的混乱与不安。他看着她,看着这个即将成为他妻子的女人,在她冷静近乎刻板的外表下,是怎样一颗坚韧而包容的心。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那股冰冷的无力感正在慢慢消退。他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没有拥抱,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好。”他说,“我们一起来处理。”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像上了发条一样运转起来。苏念动用了她所有的人脉和信息检索能力,罗列了市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医院和专家名单,甚至分析了各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和患者口碑数据。林晚照则开始疯狂地浏览租房和售房信息,计算着首付和月供,重新审视他们的积蓄和未来收入预期。他们也在一次视频通话中,与林晚照的母亲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了父亲的具体病情和保外就医的详细流程。
过程中并非没有压力。巨大的经济负担,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深藏于林晚照心底、对面对父亲时那种复杂情绪的忧虑,都像无形的巨石悬在头顶。有时深夜,林晚照会从噩梦中惊醒,梦里是父亲憔悴的脸和母亲无助的哭泣。苏念总能察觉到他的不安,她不会过多追问,只是会默默给他倒一杯温水,或者把他冰凉的脚捂在自己怀里。
一次,当他们计算完初步的医疗和住房开支后,看着那个惊人的数字,林晚照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也许……”他艰难地开口,“我们可以先租房,婚礼……”
“婚礼可以简化,但不能取消。”苏念再次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那是既定项目节点,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财务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其他支出来解决,比如,我的研究项目有一笔额外的补助即将到账。”
林晚照看向她,她知道那笔补助是她准备用来购置一批昂贵实验仪器的。他想说什么,苏念却已经低下头,继续在平板电脑上核算数据,仿佛刚才只是决定晚上吃什么一样平常。
在苏念强大而稳定的逻辑支撑下,混乱的局势一点点变得清晰。他们筛选出了目标医院,联系上了愿意接诊的专家,也找到了一处距离医院不远、价格尚在承受范围内的两居室二手房,并开始办理贷款手续。
父亲到来的前一天晚上,所有前期准备终于告一段落。两人疲惫地坐在新租的、还散发着淡淡油漆味的客厅地板上,周围是堆叠的纸箱。
“害怕吗?”苏念忽然问。
林晚照看着窗外陌生的夜景,诚实地点了点头:“有点。”
苏念沉默了一下,说:“根据情绪调节理论,面对不确定性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可控的具体事务上,有助于缓解焦虑。”
林晚照闻言,忍不住笑了,笑容里带着疲惫,却也有一丝释然:“苏老师,你现在是在给我做心理疏导吗?”
“只是提供数据支持。”苏念推了推眼镜,嘴角似乎有极淡的弧度。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车站接回了林晚照的父母。父亲坐在轮椅上,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眼神浑浊,与林晚照记忆中风华正茂的形象判若两人。母亲则苍老了许多,眼神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和掩饰不住的疲惫。
当林晚照推着轮椅,苏念搀扶着母亲,走进那个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新家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气氛在空气中弥漫。有悲伤,有无奈,有隔阂,却也有一丝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秩序的微弱希望。
苏念没有表现出过度的热情,也没有刻意的疏远。她安排好父母的住处,将打印好的就医指南和注意事项交给母亲,语气平和地交代着接下来的流程,仿佛在安排一个普通的项目对接。
林晚照看着她在混乱中依旧清晰有条理的侧影,看着这个即将与他共同面对风雨的家,心中百感交集。前路注定不会轻松,家庭的裂痕、疾病的阴影、经济的压力,都是横亘在眼前的现实。但幸运的是,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个伙伴,一个会用最冷静的方式,与他一起拆解难题、共渡难关的伙伴。
生活的剧本,从未按照他们预设的轨道运行。但或许,真正的“同舟共济”,正是在风浪突如其来时,依然能稳住舵轮,调整帆索,然后,坚定地驶向那片未知,却也充满了共同担当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