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足迹永不磨灭——《光辉的足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读后感

六年级作文 作者:姜普银

信仰的足迹永不磨灭——《光辉的足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读后感

1947年春,胡宗南的20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延安,毛泽东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就此诞生:“存人失地,人地皆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曾经只觉这句话绕口有趣,如今重读才读懂其中蕴含的深刻军事战略与信仰力量。黄土高原上那些辗转的足迹,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信仰具象化的生动呈现。它们之所以永不磨灭,正因镌刻着政党与信仰的核心辩证——信仰指引方向,足迹印证信仰。

陕北转战的决策本身就是信仰的产物。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压倒性优势,常规思维多是固守或远遁,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却选择了最“不合常理”的道路:留在陕北与强敌周旋。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对人民力量的坚定信仰。毛泽东那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绝非夸大其词,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的信仰宣言。转战途中,中央机关数次与敌军仅隔一座山梁,险象环生,可领导人始终镇定自若。这份镇定源于对信仰的深刻认知,正如周恩来所言:“我们并不是冒险,我们依靠的是人民。”在王家湾、小河村、朱官寨的土窑洞里,在敌人围追堵截的险境中,信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每一次战术选择、每一条行军路线的精准决策。

艰苦卓绝的转战岁月里,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们以坚定信念和非凡智慧,引领革命航船穿越惊涛骇浪。他们深知每一次决策都关乎革命成败,每一次行动都牵动亿万人民的未来。无数个夜晚,他们围坐在昏黄油灯下反复推敲细节,每一项战略部署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人民的深情。正是这份对信仰的坚守和对人民的赤诚,支撑他们在绝境中做出正确抉择,不仅赢得了战斗,更赢得了人心,为最终胜利筑牢根基。

回望革命历程,长征的壮举同样震撼人心。八万六千人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十一个省,翻过二十八座大山,趟过二十四条大河,每天承受着数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最终抵达陕北时仅剩七千六百人,几乎每三百米就有一位战士牺牲。“红军不下校,抗日不上将”的俗语,正是对红军在极端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诠释。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长征与转战陕北,既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精神信仰的终极考验。正如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信仰的足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后来者的征途。我们当牢记这份信仰,追逐那束永不熄灭的精神之光,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