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思政课观后感。

六年级作文 作者:白鹿的鹿茸

当思政课的铃声响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如同一束穿透历史迷雾的光,照亮了我对“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认知。课堂上,老师以“林则徐的家庭”为引,将我们带入19世纪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鸦片泛滥、白银外流的危机,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襟,毅然决然地在虎门海滩点燃了民族尊严的火焰。通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思政教育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青年精神坐标的校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担当,是在认清现实复杂性后,仍选择以行动照亮前路。而林则徐,正是这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

一、虎门销烟:以铁腕捍卫民族尊严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鸦片237万斤,这一震撼世界的壮举,不仅重创了鸦片贸易,更唤醒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觉醒。面对列强用鸦片腐蚀国人的躯体,他毅然挺身而出,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之誓言,展现了无畏的民族气节。 这一行动背后,是林则徐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他深知鸦片之害“耗银害农”,更会动摇国家根基。他以盐卤与石灰混合销毁替代简单焚烧,既高效彻底,又体现对环保的朴素认知。虎门销烟不仅是对毒品的宣战,更是对“弱国无外交”现实的有力回击。

二、治水安民:以智慧守护百姓福祉

林则徐的贡献不仅局限于禁烟,他在江苏等地主政期间,主持治理水系,成效显著,使“千里赤地”重获生机。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江苏治水时,母亲突然去世,他只守了一年的孝,听说江苏有水灾,立刻返回江苏继续治水。正如那句镌刻在虎门林公寺的对联:“治水泽万民,丹心映日月。”

三、精神传承:清廉、担当与远见

林则徐的品质,是“三不朽”的集中体现。他清廉自律,任内“不取民财一文”,离任时百姓送“林青天”匾额,而他却将俸禄尽数用于赈灾与水利。他有担当精神,虎门销烟虽遭贬谪,他仍坚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后在新疆主持修筑“坎儿井”水利系统,造福边疆。他还有远见卓识,他早年翻译《各国律令》,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的伟大,在于他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是民族尊严的宣言;纵横千里的治水工程,是实干精神的丰碑。今日重读他的事迹,我们更应铭记:国家的强盛,既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耕耘。

返回列表

上一篇:篮球梦之旅

下一篇:校园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