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
如果要在我们家找一个“热爱生活”的注脚,那么这个人,无疑是我的爷爷。
他的热爱,并非轰轰烈烈的冒险,也非诗与远方的浪漫,而是将生命的根须,深深地、绵密地扎进日常生活的土壤里,从中汲取养分,再绽放出朴素而温暖的花朵。这是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后,沉淀下来的、与生活本身和解共生的智慧。
爷爷的“生活主义”,首先体现在他的餐桌上。他坚信“民以食为天”,而这“天”的晴雨表,就是他厨房里那口黝黑的铁锅。奶奶去世得早,爷爷便独自接管了这片天地。他炒菜,从不敷衍。即便是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他也一定要炒出那恰到好处的“锅气”。他会耐心地将鸡蛋炒得金黄蓬松,再将西红柿煸炒出浓郁的汁水,最后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他常说:“吃饭是顶大的事,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肠胃。”看他吃饭,是一种享受。他坐在他那张磨得发亮的旧藤椅上,端着白瓷碗,一口饭,一口菜,咀嚼得缓慢而认真,仿佛在品味生活的原味。那种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让你觉得,他吃下的不仅是五谷,更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如果说厨房是他的“道场”,那么他那个不足十平米的阳台,就是他的“王国”。那里没有名贵的花草,有的尽是些“接地气”的生命。有从菜市场捡回来的、快要干瘪的生姜,被他种在破旧的搪瓷盆里,如今已长出碧玉般的枝叶;有吃剩的龙眼核,被他埋进土里,竟也萌发出一丛丛嫩绿的小森林。还有那几盆看似普通的薄荷、紫苏与小葱,却是我家厨房取之不尽的香料库。爷爷侍弄它们,极有耐心。他会用喝剩的茶水浇花,用收集的淘米水施肥,拿着一个放大镜,像位老学究似的,仔细察看叶片上的脉络,或是寻找是否有害虫的踪迹。阳光洒满阳台时,他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花丛中,眯着眼,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一坐就是一下午。那一刻,时光仿佛为他停留,喧嚣的世界被隔绝在外,只有生命的宁静与蓬勃在悄然生长。
爷爷的“新潮”,更是他热爱生活的最佳证明。年过七旬,他却成了我们家的“数码先锋”。起初,他只是为了与远在南方工作的叔叔视频,让我教他使用智能手机。从笨拙地学习触摸滑动,到小心翼翼地发出第一个微信语音,他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戴着老花镜,用一根食指,在屏幕上认真地戳点。他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操作步骤:“如何发朋友圈”、“如何扫码支付”、“如何预约挂号”……
他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会为国家的进步而振奋;他学会了用手机下棋,常常在虚拟的楚河汉界里与棋友杀得难分难解;他甚至学会了用美颜相机,给自己P上各种可爱的贴纸,然后乐呵呵地发到家庭群里,配文:“看,你帅气的爷爷!”这份拥抱变化的勇气,这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他永远保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从不说自己“老了,学不会了”,他总是说:“这世界变得快,我得跟着瞧瞧。”
我曾问爷爷,为什么对什么都这么有兴致。他放下手里的喷壶,看着窗外,淡淡地说:“这人哪,来到世上走一遭,多不容易。天上的云,地里的草,碗里的饭,身边的人,都是缘分。你冷着脸对它,它便冷着脸对你;你拿出热心肠对它,它回报你的,就都是好光景。”
我恍然大悟。爷爷的热爱生活,其内核是一种深刻的“在场感”。他全情投入于每一个当下,无论是烹饪、莳花还是学习新科技,他都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毫无保留地注入其中。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热爱生活,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认真吃好每一餐饭,是细心浇灌每一株植物,是勇敢拥抱每一个变化,是温柔对待流逝的每一寸光阴。
他就像一棵沉默而坚韧的树,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将根系深深地扎入泥土,无论风雨,都从容地展开枝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活最本真、最动人的模样。而我能做的,就是接过他递来的这支火炬,让这份对生活的赤诚与热爱,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继续燃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