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而非困于过往-中日关系
历史是镌刻在时光里的坐标,既标注着前行的方向,也不应成为束缚脚步的枷锁。对于中日两国而言,那段充满伤痛的近代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共同记忆,但铭记这段历史的意义,从来不是将仇恨延续,而是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更在理性认知中探寻共处与发展的未来。
铭记历史,是对过往的敬畏,更是对和平的坚守。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细菌战到“三光”政策,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无数家庭在苦难中破碎。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痕,不是用来滋生仇恨的土壤,而是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以历史为盾,警惕任何军国主义复苏的苗头。日本政府唯有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才能卸下历史包袱,获得邻国的真正谅解;而中国人民铭记这段历史,也是为了守护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让“以强凌弱”的悲剧不再在世界上演。这种铭记,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正义的捍卫,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
然而,铭记历史绝不等于“活在历史”,更不能让历史的阴影遮蔽未来的光芒。若一味沉溺于过往的伤痛,将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认知,扩大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敌视,便会陷入“以恨换恨”的恶性循环。如今的中日两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创新、民生发展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在高端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拥有独特优势。两国在经贸往来上,2023年双边贸易额虽受全球经济影响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汽车、电子、农产品等领域的合作,深刻影响着两国民众的生活;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上,中日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合作空间。若因历史分歧而切断这些良性互动,最终受损的,将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真正的理性,是在铭记历史与面向未来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对历史的客观认知中——既不淡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也不否定日本民众对和平的向往,更不忽视战后日本在反思战争、推动和平发展中所做的努力;这种平衡,也体现在对现实的清醒判断里——中日一衣带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两国唯有放下历史执念,聚焦共同利益,才能在相互尊重中实现共赢。就像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青年之间的友好互访,这些微小的互动,正在一点点消融历史的隔阂,为两国关系的未来注入温暖与希望。
历史是过去的回响,却不应成为未来的羁绊。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走出历史的阴影,是为了拥抱更广阔的明天。对于中日两国而言,唯有以理性消解对立,以包容替代隔阂,才能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共同书写一段和平、合作、共赢的新篇章——这既是对过往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