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颗坚韧的种子
在深邃的泥土中,一粒种子蜷缩着身体,它看不见阳光,听不见鸟鸣,却始终坚信:只要守住内心的力量,终将冲破黑暗,拥抱苍穹,这些种子多像我们心中那些关于未来的梦想,那些支撑我们走过风雨的坚定信念,他们或许渺小脆弱,却蕴含着撼动世界的力量。
种子的蛰伏从不是沉睡而是在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李云鹤曾在昏暗的洞窟里与斑驳的壁画相伴五十年,当他还是个20岁青年时,面对的是剥落的颜料,残破的佛像,以及“修复文物是痴人说梦”的质疑,但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千年壁画重获新生。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时代,他用竹镊子夹起比发丝还细的颜料颗粒,用棉花团蘸着清水轻轻擦拭壁画,这粒名为坚守的种子,在黑暗的洞窟里默默生长,最终让《五台山图》等国家级壁画重现光彩。所以,我们要用种子的钻劲与坚韧,奋力生长,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种子只有破土的勇气在风雨中挺直脊梁,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20世纪河南省林县干旱绵延,水贵如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当地人民并没有选择放弃,没有听天由命,而是一斧,一锄。两年,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开凿出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的苦难历史,倘若当年林县人民选择放弃,那么他们今天还会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吗?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像种子历经磨难,不断向阳而生,才能不辜负时代期望。
作为一颗破土的种子,要有参天的姿态,并在时代里书写传奇。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田度过的八十三个春秋,完美诠释了种子的力量,当他还是个年轻教师时,目睹饥荒年代的惨状,在心里埋下“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为了寻找天然杂交水稻,他带领团队踏遍全国,找出那株改变中国农业史的“野败”,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国4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而袁院士生前常说:“人要做一粒好种子。”真正的种子从不满足于开花结果,而是要长成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
愿我们都能做一粒好种子,在时代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成长一棵造福后人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