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并非对童年欢乐的追忆,而是一部浸透苦难却闪耀人性微光的成长记录。它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19世纪俄国底层社会的挣扎与觉醒,让读者在黑暗底色中,看见坚韧与希望的力量。
阿廖沙的童年从父亲离世开始,他被迫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而这个家庭是当时俄国小市民阶层的缩影——外祖父暴躁吝啬,常因琐事殴打家人;两个舅舅贪婪自私,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家里的女人们则在压抑中默默承受,唯有外祖母像一道光,照亮了阿廖沙灰暗的生活。外祖母会讲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会在阿廖沙被打后温柔安抚,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善良,成为阿廖沙对抗苦难的精神支柱,也让他在目睹种种丑恶后,仍未丢失对人性美好的信仰。
小说里的每一个场景都带着刺骨的真实:阿廖沙被外祖父用树枝抽打的疼痛,看着舅舅们为分家产大打出手的困惑,在昏暗作坊里帮工的艰辛,还有身边人一个个被苦难吞噬的无奈——小茨冈被十字架砸死、老匠人格里戈里失明后流落街头,这些情节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却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底层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脆弱。但高尔基并未让故事陷入绝望,阿廖沙在苦难中学会观察与思考,他从外祖母的故事里汲取勇气,从书籍中寻找精神出路,最终带着对“人间至善”的向往离开外祖父家,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童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真实还原了俄国社会的底层图景,更因为它写出了“人如何在苦难中保持灵魂的完整”。阿廖沙的童年没有糖果与玩具,却有外祖母的爱与书籍的滋养,这让他在黑暗中始终保有对光明的渴望——这份从苦难中生长出的坚韧,正是这部作品跨越百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核心力量。
需要我帮你梳理书中外祖母的经典情节,或者提取阿廖沙的成长关键节点吗?这样能更清晰地理解人物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