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

一年级作文 作者:鸣神99

老巷深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木雕作坊。推开斑驳的木门,木屑在晨光中起舞,六十岁的张师傅正俯身雕琢一块沉香木,刻刀游走处,木纹如流水般舒展,渐渐幻化成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这方寸之间的专注,正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工匠精神。

张师傅的刻刀已陪伴他四十年。记得初见时,我好奇地问他为何不换电动工具,他轻轻抚过刀刃:"机器能刻出形,却刻不出魂。"那年他接了个修复古建筑雀替的活计,原木因年代久远已开裂变形。他带着徒弟跑遍深山,寻得纹理相似的老料,在作坊里支起木架,将木料浸泡在特制药水中。每日清晨五点,他便蹲在木架前观察木料吸水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测试弹性,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般细心。三个月后,当修复好的雀替重新归位时,连古建筑修复专家都惊叹:"这纹路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它本就该长在那里。"

去年深秋,我撞见张师傅在作坊里对着手机发愣。原来有位收藏家出高价买他的作品,却要求刻上西洋花纹。"钱是好东西,可咱不能把老祖宗的饭碗砸了。"他摇头拒绝后,转身钻进阁楼翻出泛黄的《营造法式》,戴着老花镜逐字研读。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佝偻的背上,案头那盏老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株倔强的老松。后来他根据古法创新出"透雕叠层"技法,在传统云纹中融入山水意境,作品在文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颁奖词里写着:"他让千年木雕在当代焕发新生。"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夜。张师傅突然接到电话,说运往展馆的作品在途中摔裂了。我们赶到时,只见他跪在碎木前,手指轻轻抚过裂痕,仿佛在安抚受伤的孩子。雨水顺着屋檐倾泻而下,打湿了他的蓝布工装,可他浑然不觉,只是反复端详着木料,突然眼睛一亮:"这裂纹走向像不像山涧溪流?"他连夜重新设计,将裂痕化作蜿蜒的溪水,在断口处雕出朵朵浪花。当这件名为《裂变之美》的作品在展厅亮灯时,观众们屏息凝神——原本的瑕疵竟成了点睛之笔,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

如今张师傅的作坊成了非遗传承基地,墙上挂着"匠心筑梦"的牌匾。他常对前来学习的年轻人说:"工匠精神不是守着老手艺不放,而是像树木生长那样,根扎在传统里,枝叶却要向着阳光伸展。"窗外的梧桐树又抽新芽,作坊里的刻刀仍在诉说光阴的故事。那些专注的眼神、磨破的手指、创新的勇气,早已化作民族文化的基因,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等待着被新一代匠人重新唤醒。

暮色四合时,张师傅又开始打磨新的木料。砂纸与木材摩擦的沙沙声里,我忽然明白:所谓工匠精神的价值,不正是让传统与现代在方寸之间完美交融,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永葆生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