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定则宁波
宁波,这名字起得真好——“海定则宁波”。每当默念此名,眼前便仿佛展开一幅澹澹长卷:东海之滨,万顷碧波至此收敛了狂放,化作三江六岸温柔的涟漪,仿佛天地也为这一方水土的安宁献上了祝祷。此地,是陆的尽头,亦是海的始端;是耕读传家的乡土,亦是劈波斩浪的起点。千载以降,山海相逢,古今交融,凝铸成一座城的精魂。
山海形胜,气象万千。 宁波的骨骼,是四明山与天台山层峦叠嶂的峻岭,是东海岸蜿蜒曲折的港湾。四明群山,如一道青翠欲滴的屏障,将尘嚣隔绝在外。穿行于“四明三千里”的山水间,但见峰回路转,云蒸霞蔚,恍若行在杜牧“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诗境里。而海,是这座城市豁然开朗的胸怀。站在舟山岛链,看那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方知“海到无边天作岸”是何等气象万千。咸腥的海风是它亘古的呼吸,潮汐的涨落是它永恒的心跳,这便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伟力。
这山海之间的子民,秉山魂而坚韧,承海魄而豁达。他们的生活,便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史诗。河姆渡的炭化稻谷,七千年前便点亮了文明的曙光;上林湖的越窑青瓷,曾伴着“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赞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将东方之美播撒寰宇。自唐宋以来,明州港便“舳舻千里”,“商贾云集”,成为帝国面向海洋的璀璨窗口。波斯的香料、南洋的珍宝在此登岸,中土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此启程,宁波,是古老中国伸向世界的一只充满好奇与勇气的触角。
海,不仅带来了四方辐辏的繁华,更塑造了宁波人敢为人先的胆魄与通权达变的智慧。那惊涛骇浪的征途,需要何等勇气?于是,便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一代代的宁波商人,便揣着这般信念,从三江口走向上海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创造了“无宁不成市”的传奇。他们身上,是自强不息的坚韧,是诚实守信的操守,是饮水思源的情怀。海,教会了他们冒险,更教会了他们回家。那遍布城乡的星罗棋布的祠堂、宅院,便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根。
而海的壮阔,并未冲淡书的墨香。恰恰相反,宁波的文明,是“书藏古今”的深厚底蕴。天一阁,这座美轮美奂的藏书楼,是范钦为家族、也为这座城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它不仅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珍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对文化的敬畏,对知识的传承。漫步其间,木樨飘香,书香更醇,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这份对文教的尊崇,使宁波人文荟萃,群英荟萃。从心学大师王阳明到中日文化交流的鉴真法师,从充满哲思的浙东学派到蜚声中外的“宁波帮”文人,他们的思想与才华,如繁星璀璨夺目,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今日的宁波,古典与现代在此水乳交融。三江口的老外滩,欧陆风情的建筑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隔水相望,诉说着一脉相承的开放与包容。街头巷尾,一碗鲜香扑鼻的宁波汤圆,凝结着甜甜蜜蜜的乡愁;一声高亢的甬剧唱腔,回荡着古老的情怀。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整座城便流光溢彩,倒映在江水之中,如梦似幻,分不清是人间还是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