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泊桑《羊脂球》

初三作文 作者:墨染流年

当善良撕开世俗的偏见——重读莫泊桑《羊脂球》

在普鲁士军队的炮火笼罩下,一辆满载着法国逃难贵族的马车缓缓前行。在这群衣冠楚楚的逃亡者中间,坐着一位名叫羊脂球的妓女——莫泊桑在《羊脂球》中塑造的这个经典形象,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强光,刺破了19世纪法国社会虚伪的道德面纱。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次逃亡旅途中的戏剧性转折,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面貌。

故事始于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场景:贵族、商人、修女与妓女被迫同乘一辆马车逃离沦陷区。羊脂球作为唯一携带食物的乘客,慷慨地与众人分享食物,她的善良举动起初赢得了所有人的感激。然而,当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夜以换取通行许可时,这群"体面人"的嘴脸开始显露出狰狞的真面目。贵族伯爵夫人用"国家荣誉"的华丽辞藻劝说羊脂球牺牲自己,修女搬出宗教教义为其开脱,商人们则用利益诱惑相要挟。在众人的合谋下,善良的羊脂球最终被迫屈服。

莫泊桑的叙事艺术在这篇小说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采用"车轮式"的叙事结构,通过旅途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对比展现人性的转变:出发时众人对羊脂球的轻蔑与排斥,途中因食物共享产生的短暂友善,以及最后为自身利益将羊脂球推向深渊的集体背叛。这种结构设计巧妙地揭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虚伪——他们可以因为利益暂时接纳一个妓女,却绝不会真正平等地看待她。

小说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莫过于羊脂球被迫牺牲后众人态度的骤变。当这个善良的姑娘哭着回到马车时,那些刚刚还劝说她"为国牺牲"的"体面人",立即展现出令人心寒的冷漠。他们故意加快用餐速度,不给她留下任何食物,甚至在寒冷的夜晚抢占她唯一的毛毯。这种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构成了对资产阶级道德最辛辣的解构。

莫泊桑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羊脂球虽然从事被社会鄙视的职业,却保持着最本真的善良与爱国心;而那些自诩高贵的逃亡者,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自私与虚伪的本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食物"意象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羊脂球分享的食物不仅是物质食粮,更是她善良本心的外在表现;而众人拒绝与她分享晚餐的行为,则暗示了他们从一开始就筑起的道德围墙。

在当今社会重读《羊脂球》,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作品的现实意义。当灾难来临,我们是否也会像那些贵族一样,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弱者?我们是否也习惯于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辩护?莫泊桑通过这个百年前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表面的礼仪与身份,而在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基本尊重。

当马车最终抵达目的地,羊脂球独自留在路边的身影,成为了19世纪法国社会最令人心碎的剪影。莫泊桑用这个简洁而有力的结尾告诉我们:在评判一个人时,我们应当看他的心灵而非职业;在衡量一个社会时,我们应当关注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成员。《羊脂球》不仅是一部揭露战争残酷的小说,更是一面照见人性本质的明镜,它提醒我们:在文明的外衣之下,人性的善恶较量从未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