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高三作文 作者:板板在世

人生并非一条笔直的航道,而是一片我们必须反复穿越的领土。每一次回望,都是对这片领土的重新测绘。立于大二的门槛,前路仍迷雾缭绕,而来路却已在记忆的加工下,初具形态。我的过往,并非静卧于身后的凝固标本,它是一场持续至今的、内在的迁徙,一次从确定驶向不确定,再于不确定中奋力重构意义的航行。

我的童年,镶嵌在一个南方小城的脉络里。它的世界是微小而坚实的,由外婆家爬满青苔的院墙、午后准时响起的芝麻糊叫卖声、以及被樟树荫覆盖的短短街道所界定。那时的时间,黏稠而缓慢,如同夏日的蜜糖。最大的事件,或许是一只蜗牛在雨后的墙根完成了它的长征。这份确定的、被妥帖安放的温暖,构成了我生命最初的地基。它给予我一种朴素的信念:世界是安全的,规则是明晰的,未来是必将如期而至的、一份更好的礼物。这份“确定感”,是我精神故乡的坐标原点。

然而,所有故乡的终极意义,恰恰在于离去。青春的觉醒,伴随着一种近乎暴烈的祛魅过程。中学时代如同一台高效的离心机,将我从小城温吞的节奏中甩出。我撞上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也更冰冷的世界。知识的洪流冲垮了童年的神话,考试的排名第一次如此赤裸地将人量化,同龄人之间悄然滋长的竞争与微妙情愫,更是令人无措。那个曾经坚实的世界,露出了它布满裂隙的基底。我曾笃信的一切——努力必有回报,真诚必获回应,世界运转自有其公义——都在现实的粗粝面前微微颤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失重”,是迁徙途中第一次猛烈的颠簸。我站在故乡与远方的断裂带,回望过去,觉得它幼稚而可笑;眺望未来,却又一片茫然。这是一种深刻的“不确定”,我被悬置于中间地带,失去了来路的踏实,也缺乏去路的方向。

这场内在的迁徙,其路程并非直线,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高考,是这段旅程中最具仪式性的关口。它像一道强光,将所有的焦虑、期待、自我怀疑都聚焦于一点。我为它押上了全部的心智与情感,仿佛跨过它,便能抵达一个承诺已久的应许之地。而真正踏入大学校园,在短暂的狂欢与新鲜感褪去后,那种“不确定”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以一种更深刻、更哲学的方式回归了。

大学是一片浩瀚的“可能性之海”。选择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呈现:选什么课?加入什么社团?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是考研、就业还是远渡重洋?再也没有一条唯一的、被所有人认可的“正确”路径。自由骤然降临,其重量几乎令人窒息。我仿佛一个刚刚离开温暖船舱的水手,突然被抛洒在无垠的海面,四周皆是方向,因而也失去了方向。这种“选择的眩晕”,是成年礼中最具挑战性的一课。我与来自天南地北的灵魂碰撞,他们的优秀、他们的独特、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脚本,都在不断拓宽我的认知边界,也不断瓦解我旧有的、来自小城的狭隘框架。我被迫重新审视自己,在一片信息的喧嚣和价值的多元中,艰难地辨认属于自己的声音。

于是,立于大二这一时间锚点,回望这场从“确定”到“不确定”的迁徙,我忽然品出了一丝别样的意味。过往,从未真正过去。童年那份被妥善保管的安全感,并未消失,它已沉淀为心底一股坚韧的“底气”,让我在遭遇风浪时,仍相信存在某种基本秩序。而中学时代的迷茫与挣扎,也并非徒劳,它是一次必要的“精神断奶”,锻造了我承受压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正是那些看似撕裂的“不确定”,逼着我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判断,学会在无人催促时自我驱动。过往的一切欢欣与失落、笃定与彷徨,都并非孤立的碎片,它们被一条无形的线索串联起来,共同指向此刻这个仍在困惑、却也仍在努力寻找答案的“我”。这条线索,便是“成长”本身。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意义重构”过程——我将过往的所有经历,无论甘苦,都视为锻造今日之我的必需材料。

我终于明白,这场内在的迁徙永无终点。人生就是不断告别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故乡”,驶向未知的海域。故乡的意义,不在于永居,而在于回望时,它能提供的那份温暖与力量。而不确定,也不再是令人恐惧的深渊,它是一切可能性的源泉,是自由的另一副面孔。

过往于我,不再是一本已然合上的、落满灰尘的旧书。它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地下河流,持续滋养着当下的土壤。大二的我,携带着这条河流赋予的全部积淀——它的清澈与浑浊,它的平缓与湍急——正学习在这片名为“可能性”的浩瀚海洋中,为自己掌舵,绘制下一段迁徙的航线。这航线必将曲折,但这一次,我心怀的不再是彷徨,而是一种由过往所赐予的、面对未知的郑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