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在阅读乙一16岁时创作的惊艳之作《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前,我未曾料到,这个以孩童为主角的故事,会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阴暗,让我在夏日的蝉鸣与烟火的绚烂中,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故事以一种独特且震撼的视角展开——九岁女孩五月被好友弥生推下树后,以尸体的视角目睹了弥生和她哥哥健藏匿自己尸体的全过程。夏日的阳光、森林的绿意、孩子们的嬉笑,这些本应充满生机与美好的元素,却与死亡、罪恶和恐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五月的尸体就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见证着人性的脆弱与丑恶在天真无邪的表象下逐渐暴露。
书中的孩子们,弥生和健,他们的行为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发人深省。弥生因嫉妒将五月推下树,她的动机单纯得近乎荒谬,仅仅是因为五月也喜欢自己的哥哥健。在她的认知里,这种嫉妒引发的冲动行为,似乎并没有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健,在面对五月的尸体时,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愧疚,反而将藏尸的过程当作一场刺激的冒险游戏。他的冷静和理智,在这个年纪的孩子身上显得格格不入,仿佛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规则的无视。他们的行为并非出自恶意的预谋,而是源于一种未经世事雕琢的原始本能,这种本能中没有善恶之分,只有最纯粹的欲望和恐惧。
绿姐姐的出现,更是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而诡异的色彩。她一开始以温柔善良的邻家大姐姐形象示人,给予孩子们关怀和帮助。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她的真实面目逐渐浮出水面——一个隐藏在纯真外表下的变态连环杀手。她对健有着扭曲的情感,利用孩子们的懵懂和无知,将五月的尸体带到了自己的“秘密基地”。绿姐姐的存在,不仅是对孩子们罪恶的一种庇护和纵容,更是对人性中黑暗面的一种极致诠释。她的行为告诉我们,邪恶并非总是张牙舞爪地显露在外,它可能隐藏在最温柔的笑容背后,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故事中的情节所震撼,同时也不禁对人性的本质进行反思。我们常常认为孩子是纯真无邪的象征,他们的世界充满了阳光和美好。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美好的幻想,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黑暗角落。他们的行为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仅仅凭借着本能行事。这种本能,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放纵。这让我想起了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规范来加以约束和引导。
小说中的烟火,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与短暂。在烟火绽放的瞬间,整个世界被照亮,美得令人窒息。然而,烟火熄灭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寂静。五月的生命,就如同这烟火一般,在最美好的年纪戛然而止。她的死亡,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对人性丑恶的一种无声控诉。在烟火大会的热闹氛围中,五月的尸体被藏在黑暗的角落里,无人问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以及人性在面对死亡时的冷漠和麻木。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它让我明白,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纯粹的天真与邪恶。孩子们并非天生的天使,他们的内心同样隐藏着黑暗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可能生根发芽。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应该承担起引导和教育的责任,让这些种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而不是在黑暗中滋生出罪恶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