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萌里的海潮声
倘若要找一个地方,能同时听见山的沉吟与海的呼吸,那便是福州了。这座城被葱郁的丘陵温柔地环抱,闽江如一条青色的飘带穿城而过,最终奔赴东海。地理的禀赋,赋予了福州一副看似矛盾的双重面相:它既是安卧于内陆盆地的“有福之州”,骨子里却奔流着向海而生的蔚蓝色血液。而这一切秘密,都藏在城中那万千榕树的垂须与气根里,静待风起时,化作海的回响。
说福州是山城,并不为过。城中有于山、乌山、屏山鼎足而立,虽不高峻,却如城市的绿色肺叶,吐纳着千年文脉。更不消说城郊那“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的鼓山,曾是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冥想之地。这里的建筑,粉墙黛瓦的马鞍墙如波浪般起伏,守护着深宅大院里的静谧时光。三坊七巷里,每一块铺地的石板,仿佛都还浸润着林则徐的忧思、严复的求索与林觉民《与妻书》的墨痕。这,是福州沉静而内敛的“山”的一面,是它安身立命的陆地根基。
然而,你若以为福州的气质仅止于此,便错过了它更浩瀚的灵魂。只需顺着闽江向下游走去,风中便开始混杂咸腥的水汽。那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静卧在罗星塔下。这里,曾建立起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诞生过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的学员们,诵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格致》《演炮》;他们梦想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乘风破浪,霞光济沧海”。沈葆桢、左宗棠的身影,与来自法兰西的工程师的争论声交织在一起,让这座看似保守的城市,竟成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沿窗口。这,是福州激昂而外向的“海”的一面。
这山与海的交融,最终在一棵树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象征——榕树,福州的市树。它不像白杨般直指云霄,而是以一种东方式的智慧,向四面八方伸展枝桠,独木便可成林。那千百条垂落的气根,一旦触及土地,便奋力扎下,成为新的支柱,这多么像福州的子民: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而他们的精神血脉,却始终与故土紧密相连。一代代的福州人,正是怀揣着从“三山”积蓄的底蕴,循着闽江的指引,走向了广阔的海洋。他们是天生的冒险家与沟通者,将茶的清香、瓷的温润运往海外,也将世界的风潮与新知带回这座古城。
所以,今日当你漫步福州,你会发觉,它的气质并非分裂,而是一种奇妙的和谐。你在古老的西禅寺听钟,不远处可能就是摩登玻璃幕墙的倒影;你在安泰河边品一盏茉莉花茶,那香气里或许就萦绕着远方咖啡的醇厚。这便是福州,它不疾不徐,将山的厚重沉淀为基石,将海的开阔拓展为视野。
风又起了,掠过黛色的瓦,拂过江面的船,摇动着满城的榕树,那些苍翠的叶片飒飒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一个永恒的秘密:陆地在此尽头,海洋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