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倘若要为眉山寻一个最熨帖的比喻,我以为,它并非一座棱角分明的山,而更像一阕词——一阕被岷江与青衣江用千年时光缓缓吟成、浸透了墨香与月色,最终在川西坝子上氤氲开来的、湿漉漉的水词。
这阕词的词牌,当属“苏东坡”。穿行在眉山街头,你不必刻意寻找,那气息便无处不在。它不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而如春日润物无声的雨丝,弥漫在空气里。是三苏祠里那株相传为苏洵手植的黄葛树,根系早已与这片土地的血脉交织缠绕;是寻常巷陌里,老者在榕树下随口品评诗词的乡音;是东坡肉香气飘出厨房时,那点人间烟火的踏实与隽永。眉山将她的儿子,内化成了自己的骨骼与体温。在这里,东坡不是教科书上一个扁平的名字,而是街坊邻里一位才华横溢、可亲可敬的远亲,他的笑声与叹息,仿佛还回荡在每一片瓦檐与滴水里。
这阕词的意境,是水做的。眉山地处盆地,江河如织,湖泊如镜,整个城市便仿佛从水中浮出。登高远眺,但见岷江如一条清亮的缎带,绕着城郭,依依不舍地流向天际。水,赋予了眉山灵性,也塑造了东坡那浩荡而慈悲的文学宇宙。想来,他笔下“大江东去”的雄浑,“水光潋滟”的明媚,乃至“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澄澈,其最初的灵感涟漪,定然源自故里这温柔绵长的水波。这水,洗去了文字的尘滓,涵养了胸襟的旷达。
然而,眉山这阕词,并非一味沉溺于古典的缱绻。它的下阕,写着崭新的篇章。如今的眉山,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交融。你可以在仿古老街品尝最地道的东坡美食,转身走入一栋极具设计感的美术馆;古老的传说与年轻的创业梦想,在同一家咖啡馆里低声交谈。这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未割裂它文化的根脉,反而让那古典的魂,凭借现代的形式,获得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离去的车上,我频频回望。眉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但它早已将最珍贵的东西,沉淀于我的心底。它告诉我,一座真正的文化名城,其伟大不在于将历史供奉在冰冷的碑石上,而在于能将先贤的智慧与风骨,化作日常生活的哲学与美学,从容地书写今天,并笃定地走向明天。
眉山,这阕水写的词,吟唱的是过去,落笔的,却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