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47
两场风格迥异却同样成功的求婚,像两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四个人的生活里漾开了持久而温暖的涟漪。林晚照和苏念,陈烁和沈雨薇,这两对刚刚完成“关系升级”的伴侣,似乎都进入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准新婚”状态,各自以不同的节奏,开始勾勒未来的蓝图。
林晚照和苏念的筹备,如同进行一个长期科研项目,严谨、按部就班。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告知双方家庭。林晚照的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然后传来压抑的啜泣声,那是欣慰与对丈夫缺席的复杂情绪交织。她反复叮嘱林晚照要好好待苏念,语气里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珍惜。苏念的父母则是典型的学者反应,先是详细询问了林晚照的工作、家庭背景(苏念用三分钟做了一个高度概括且重点突出的汇报),然后理性地表达了祝福,并开始探讨何时双方家长方便见面,讨论“具体事宜”。
所谓的“具体事宜”,在他们这里,简化到了极致。没有盛大的婚礼策划,没有繁琐的礼仪流程。某个周末的下午,两人并排坐在公寓的书桌前,共用一台电脑,起草了一份《共同生活计划书》。
“居住地点,”苏念敲下键盘,“基于目前工作地点通勤效率及生活成本,建议维持现状。”
“财务安排,”林晚照接上,“设立共同账户,用于住房、饮食等固定支出,比例按当前收入……”
“家庭责任分配,”苏念继续,“参照现有模式优化,明确垃圾处理、大宗采购等边界模糊区……”
他们一条条讨论,修改,如同在完成一份重要的合作论文。感情是基石,但理性是构建未来的脚手架。当计划书初步成型,苏念保存文档,侧过头看林晚照:“这样,可以吗?”
林晚照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一片安宁:“很好。”
相比之下,陈烁和沈雨薇的节奏则充满了即兴与不确定性。陈烁求婚成功的兴奋劲儿过去后,立刻被“接下来该怎么办”的巨大幸福恐慌淹没。他拉着林晚照絮叨了整整一个晚上,从“见家长该穿什么”到“婚礼是不是得搞个机器人当伴郎”,思维发散到外太空。
沈雨薇则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亢奋中,她的展览大获成功,那件陈烁打造的、名为《机械心》的求婚装置,意外地成了展览上备受关注的“彩蛋”,甚至有人想高价收购。她把卖画和装置的钱小心翼翼存起来,眼神亮晶晶地对陈烁说:“这够我们租个带大窗户的画室了!”
至于婚礼?她挥挥手,满不在乎:“那个再说!我们先去找画室!要有大大的窗户,阳光能洒进来的那种!”
于是,陈烁就被她拉着,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寻找理想的画室。他的求婚戒指,沈雨薇用一根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说这样“干活方便”。陈烁看着她脖子上那枚随着跑动而晃荡的戒指,再看看她因为找到心仪角落而雀跃的侧脸,觉得什么传统流程都不重要了,就这样跟着她疯,挺好。
四个人的小群,名字被陈烁强行改成了“幸福双核处理器及其外围设备”(他自称是苏念和林晚照这对“高能双核”的“技术支持”兼“娱乐子系统”)。里面的内容也变得愈发生活化。
林晚照发上来一张家具城的书桌照片:“这款人体工学设计,适合长期伏案。已加入采购清单。”
苏念回复:“附议。型号参数已核对。”
陈烁立刻跳出来:“等等!你们这就开始置办家当了?我和雨薇还在流浪呢!(附:一张在某个待租的空荡毛坯房里吃盒饭的照片)”
沈雨薇补刀:“这里光线绝佳!就是没水没电。(附:一张她坐在水泥地上,对着窗户逆光素描的剪影)”
虽然路径不同,但他们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章。那种“我们”的认同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和具体。
一个微风和煦的傍晚,四个人难得都没有安排,聚在了林晚照和苏念的公寓。陈烁和沈雨薇带来了火锅食材,一如既往地把客厅弄得热气腾腾。吃饭间隙,陈烁看着阳台上并肩站着、看着城市夜景的林晚照和苏念,又看了看身边正努力从红油锅里捞虾滑的沈雨薇,忽然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林晚照,压低声音,带着点傻气地问:
“林导,你说……咱们这就算,要成家了吧?”
林晚照转过头,看着陈烁眼中混合着憧憬与一丝不确定的光芒,又看了看身旁苏念平静而柔和的侧脸,点了点头。
“嗯,”他声音不高,却带着沉静的力量,“算。”
窗外,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一段正在书写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关于两个理科生冷静而温暖的规划,关于一个艺术家和她的“技术支持”热烈而随性的奔赴,正交织在一起,汇聚成属于他们四个人的、充满希望与笃定的未来图景。家的模样,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