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初一作文 作者:是人类

鲁迅先生的名字,总是与“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和沉郁顿挫的小说联系在一起。我们习惯了他横眉冷对的战士形象,以至于在翻开《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时,会意外地邂逅一个截然不同的鲁迅:温和、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天真与狡黠。然而,在这“朝花”的芬芳与“夕拾”的沉淀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童年往事,更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轨迹,以及一个时代在个人生命中的深刻投影。

**一、温情与冷峻交织的双重奏**

《朝花夕拾》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情感的复杂性。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童年画卷。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迅哥儿”。百草园是他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简单的景物在他笔下充满了无限的趣味。而三味书屋虽然后来,那位读到极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寿镜吾先生,形象也颇为可爱。这是鲁迅对逝去童年的深情回望,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然而,鲁迅的笔从未止步于单纯的怀念。温情之下,冷峻的审视与批判如影随形。在《二十四孝图》中,他直斥那些封建孝道故事是“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流露出深切的厌恶与不解,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反人性的本质。《父亲的病》中,他对庸医误人的愤怒,以及对父亲临终时自己那一声“叫喊”的深深忏悔,更是将个人悲剧与对旧社会整体愚昧落后的批判紧密结合。

这种温情与冷峻的交织,正是《朝花夕拾》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们明白,鲁迅的“冷”并非天性,而是源于对世间“热”的爱与失望。

**二、在人物画廊中窥见时代缩影**

书中的人物群像,个个鲜活,他们是鲁迅生命中的过客,也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长妈妈**,一个粗俗、迷信、睡相不好的底层妇女,却也是真心疼爱“哥儿”的人。她费尽周折买来的“三哼经”(《山海经》),成为了鲁迅最初的艺术启蒙。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质朴、善良与深藏的爱心。

**藤野先生**,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学者,他对学术的严谨、对弱国学生鲁迅的真诚帮助,与那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充满歧视的日本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让鲁迅感受到了超越国界的温暖与尊严,也坚定了鲁迅“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的学医理想。

**范爱农**,一个耿介而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命运,是辛亥革命后无数理想破灭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他的死,让鲁迅感到了无尽的悲凉与愤懑,也促使鲁迅更深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通过这些人物,鲁迅不仅是在回忆故人,更是在为一个时代画像,记录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或闪光、或沉沦的个体灵魂。

**三、“回忆”本身即是一种立场**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彼时的鲁迅正身处厦门,在“学者们”的排挤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正如他在《小引》中所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正是在这种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下,回顾过去成了一种寻找力量的方式。

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构”。他从过往中汲取温暖的养分,以对抗现实的寒冷;同时,他也通过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厘清了自己思想变化的脉络——从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到寻求新知的学生,再到最终弃医从文,立志以笔唤醒国民的灵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当下道路的一种确认与坚守。

**结语**

合上《朝花夕拾》,我们仿佛跟随鲁迅先生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鲁迅:他既是那个在百草园里捕捉蟋蟀的顽童,也是那个在灯下愤然疾书的战士。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永远正确、永远坚硬,而在于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民的深沉热爱。

“朝花”虽已凋零,但经由“夕拾”的审视与提炼,它们超越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如何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告诉我们,在直面黑暗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珍藏心底的那片“百草园”。这,或许就是《朝花夕拾》穿越百年,至今依然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