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光明
高三的教学楼,像一艘在题海中夜航的巨轮。每晚十点,教室依然灯火通明,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我们在青春的渡口,摆渡着名为未来的重负。
林薇的空座位依然在那里,但上面多了一盆绿萝。是班长放的,"让她看看生命的生长",他说。翠绿的藤蔓垂落桌沿,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在无声地回应着什么。
陈醉离开后,我们学会了他看云的方式。每当模拟考结束,总会有人站在窗前,对着天空发呆。有时是看云,有时是看雨,有时只是需要片刻的放空。
"你们发现没有,"某个晚自习,学习委员突然说,"其实陈醉一直都在。"
她指着窗外:"他教我们看的云,教我们听的雨,都还在。他只是先去了远方,帮我们探路去了。"
那天起,我们开始了"光明计划"——每天记录一个美好的瞬间,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教室后的墙上。起初只是零星几张,后来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
"今天食堂阿姨多给了一勺肉" "数学最后一道题居然解出来了" "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 "看见一只胖乎乎的流浪猫"
原来光明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忙着赶路,忘了抬头。
高三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我们的黑眼圈一天天加深。但在每个疲惫的夜晚,总有人会站起来,走到墙前,贴上一张新的便利贴。
那些细碎的光明,像萤火虫般汇聚成河,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一模、二模、三模...考试接踵而至。有人哭有人笑,但哭过之后,总会有人递来纸巾;笑的时候,总会有人分享喜悦。我们像一群在暗夜中前行的旅人,彼此照亮,彼此温暖。
高考前夜,班长抱来一个纸箱。"来看看,"他笑着说,"我们的光明。"
箱子里装满了这学期大家写的便利贴,足足有几千张。我们一张张翻看,才发现原来这一年,我们有这么多值得铭记的瞬间。
"还记得那次停电吗?"学习委员拿起一张便利贴,"我们点着蜡烛继续自习。"
"记得那天我数学考砸了,"体育委员说,"回来发现桌上放着一盒巧克力。"
原来最光明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这些相携走过的日常。
高考那天,我们在校门口集合。班主任给每个人发了一颗糖:"补充能量。"她看着我们,眼睛湿润,"不管结果如何,你们已经是我的骄傲。"
三天考试,转眼即逝。最后一场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大家平静地走出考场,没有想象中的狂喜或痛哭,只有一种完成使命的释然。
回校的路上,夕阳正好。不知道谁先说了一句:"好像很久没有好好看日落了。"
我们站在天桥上,看着太阳缓缓西沉。霞光染红了半片天空,美得让人说不出话。
"林薇一定看到了。"有人说。 "陈醉也是。"另一人说。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光明从来不在远方,它就在每一个用心生活的瞬间里。在痛中学会珍惜,在黑暗中看见星光,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毕业典礼上,班长代表我们发言。他说:"这一年,我们失去了什么,也得到了什么。但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黑夜里看见光明。"
他举起那盆从林薇桌上搬来的绿萝,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这盆植物会留在学校,就像我们曾经在这里努力生活的证明。"
我们在台下鼓掌,眼泪不自觉地流了满脸。
最后一次走进高三教室,墙上的便利贴已经被小心地取下,装订成册。扉页上写着:"致我们的高三——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日子。"
我翻开一页,看到自己某天写的:"今天解出了一道很难的物理题,开心。"下面有人用红笔补充:"明天会更好。"
是啊,明天会更好。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都会记得这个教室教会我们的事:黑夜再长,光明总会到来;路途再远,同行就有力量。
如今每当我遇到困境,总会想起高三那年的夜晚。想起一教室的灯火,一墙的便利贴,还有那些相携前行的人。
原来最亮的光明,从来不是太阳给的,而是我们在黑暗中彼此照亮时,从心底生起的那盏灯。
它永远亮着,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自己的光。(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