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日记

高三作文 作者:一只猫晓僵

晨雾是乡村的纱衣,总在天刚蒙蒙亮时,悄无声息地裹住整个村庄。我是被鸡啼声叫醒的,不是城市里那种被关在铁笼里的局促鸣叫,是老母鸡带着几分骄傲的悠长啼鸣,从村东头的王婆家鸡舍里飘过来,紧接着,村西头的大黄狗跟着应和,汪汪声撞在土墙上,又弹回来,惊飞了院外槐树上的几只麻雀。

奶奶已经在灶房忙活了,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火星子偶尔从灶口跳出来,又很快熄灭在青石板上。我披著打了补丁的薄外套跑过去,一股混杂着柴火、米粥和咸菜的香气扑面而来。奶奶正用铁勺搅动着锅里的小米粥,粥沫子顺着锅沿往下淌,她随手用抹布一擦,又往灶里添了一根干树枝:“醒了?去院里摘根黄瓜当早点,刚浇过水,脆得很。”

院角的黄瓜架爬满了翠绿的藤蔓,巴掌大的叶子上还挂着晨露,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把露珠照得像碎玻璃珠。我踮起脚扯下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用衣角擦了擦就咬下去,清甜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带着泥土的清爽。奶奶端着粥出来时,我正蹲在槐树下看蚂蚁搬家,那些黑色的小虫子排着队,扛着比自己身体大两倍的饭粒,慢悠悠地往树洞里爬。

这棵老槐树是村里的老寿星,谁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树干要四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枝桠歪歪扭扭地向四周伸展,夏天的时候,浓密的枝叶能遮住大半个院子,成为村里人的乘凉处。树干上缠着不少红布条,有的褪色成了浅粉色,有的还崭新发亮,那是村里人为了祈求平安系上的。奶奶说,她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粗,那时候树下还没有石桌石凳,大人们坐在土墩上唠嗑,孩子们围着树干追逐打闹。

上午的时光总是过得很慢。我和隔壁的二柱约好去村后的小河摸鱼,临走前奶奶往我兜里塞了两个白面馒头,又叮嘱我“别往深水区去”。我们沿着田埂往河边走,田埂两旁的稻田里,稻苗已经长到膝盖高,风吹过,掀起一层层绿色的波浪,稻叶摩擦的声音沙沙作响。几位老农戴着草帽在田里薅草,他们的裤脚卷到膝盖,沾满了泥水,弯腰的动作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额角的汗珠滴在稻苗上,瞬间就渗进了泥土里。

小河的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圆润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我们脱了鞋踩进水里,河水刚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很舒服。二柱从兜里掏出一个用纱布做的小网兜,蹲在河边的芦苇丛旁,屏住呼吸等着小鱼游过来。我则在浅水区摸田螺,手指插进软软的淤泥里,总能摸到一个个硬硬的壳。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偶尔有蜻蜓落在芦苇叶上,翅膀一振,又飞向远方。

中午回家时,我和二柱各拎着半桶田螺和几条小鱼,奶奶见了,笑着说:“正好,晚上炖田螺,再煎条鱼。”她把田螺倒进盆里,用清水泡着,又把小鱼收拾干净,撒上盐腌着。我坐在槐树下的石凳上,看奶奶在院子里晒豆角,那些翠绿的豆角被捆成一把把,挂在绳子上,阳光晒得它们慢慢失去水分,变成深绿色。

午后的村庄很安静,大人们要么在屋里午休,要么在田里继续忙活,孩子们大多躲在家里避暑。我抱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童话书,坐在槐树下的阴影里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看累了,就靠着树干打盹,梦里全是稻田的清香和小河的流水声。

傍晚时分,炊烟开始在村庄里升起。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青烟,在暮色中缓缓散开,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有的人家在炒青菜,有的在炖猪肉,还有的在蒸馒头,各种香气混杂在一起,勾得人肚子咕咕叫。我站在院门口,看着远处的田野,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田野里的稻苗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劳作的人们扛着锄头往家里走,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晚饭很简单,炖田螺、煎小鱼,还有一盘清炒青菜,都是从村里自产的。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饭,奶奶给我夹了一块鱼肉,叮嘱我“慢点吃,别卡着”。爷爷则一边喝酒,一边说今天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估计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夜色慢慢降下来,星星开始在天空中闪烁,奶奶搬来竹椅,坐在槐树下摇着蒲扇,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讲村里的老槐树如何在雷雨中存活下来,讲小河里的鱼如何一年比一年多。

乡村的夜晚很安静,除了虫鸣和偶尔的犬吠,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我躺在院中的竹床上,望着满天繁星,听着奶奶的故事,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里,我又回到了小河边,和二柱一起摸鱼,阳光还是那么暖,河水还是那么清,老槐树上的红布条在风里轻轻晃动。

乡村的四季,都写在田埂旁的田野里。春天来时,冰雪融化,田埂上的泥土变得松软,踩上去会留下深深的脚印。最先冒出来的是荠菜,贴着地面生长,叶子呈锯齿状,开着白色的小花。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会提着篮子,在田埂旁和麦田里挖荠菜,荠菜可以包饺子、做汤,是春天最鲜美的野菜。

爷爷是村里的老庄稼人,对田里的庄稼比自己的孩子还上心。开春后,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转一圈,看看土壤的湿度,看看小麦的长势。有一次,夜里下了一场小雨,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就扛着锄头去了田里,他说:“春雨贵如油,这时候得把田埂修一修,免得水都流走了。”我跟着他去田里,看着他用锄头把田埂上的泥土压实,把垮掉的地方填平,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三月中旬,小麦开始拔节,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风吹过,麦浪翻滚,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田埂旁的蒲公英也开了,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孩子们喜欢摘一朵蒲公英,对着太阳一吹,白色的绒毛就随风飘走,带着孩子们的笑声飞向远方。这时候,村里的播种机开始忙碌起来,突突的声音在田野里回荡,农民们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期待着秋天的收获。

夏天是乡村最热闹的季节。麦田变成了金黄色,风吹过,麦浪滚滚,散发着成熟的香气。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忙着收割小麦,大人们拿着镰刀,弯着腰在麦田里收割,孩子们则在田埂旁拾麦穗,谁拾得多,谁就能得到大人的夸奖。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把麦子收割下来,打成麦粒,田埂上堆满了麦秸秆,散发着淡淡的麦香。

收割完小麦,紧接着就要种玉米和大豆。爷爷说:“夏天的庄稼长得快,得勤浇水、勤施肥。”他每天都要挑着水桶去田里浇水,我也跟着帮忙,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看着玉米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心里却很高兴。田埂旁的向日葵也开了,大大的花盘朝着太阳,像一张张笑脸,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傍晚时分,田埂上就热闹起来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锄头往家里走,路过田埂旁的大树时,会停下来歇一会儿,喝口水,唠唠家常。孩子们则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有的在捉蚂蚱,有的在玩捉迷藏,笑声和打闹声在田野里回荡。夕阳把人们的身影拉得很长,田埂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埂旁的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成熟了,长长的玉米棒挂在秸秆上,像一个个胖娃娃;大豆也成熟了,豆荚鼓鼓的,轻轻一碰就会裂开;水稻低着头,沉甸甸的稻穗里装满了米粒。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田埂上堆满了玉米秸秆和水稻穗,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爷爷的脸上乐开了花,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收割玉米,我和爸爸也帮忙,把玉米棒掰下来,装进袋子里,运回家堆在院子里。奶奶则在家里忙着晒玉米,把玉米摊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让阳光把它们晒干。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爷爷一边剥玉米,一边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能卖个好价钱。”

田埂旁的野菊花也开了,白色的、黄色的,一朵朵在秋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孩子们喜欢摘野菊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像一个个小仙子。这时候,村里的柿子树也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摘一个咬下去,甜滋滋的,满口都是果肉的香气。

返回列表

上一篇:乡居散记

下一篇:形形色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