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屿》
第六章
蝉鸣声嘶力竭地送走了漫长的暑假,初秋九月的阳光,带着一种崭新的、略带疏离的温度,洒在“市第三中学”宽阔的校门上。穿着崭新蓝白色校服的少年少女们,像一股股溪流,汇入这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眼神里交织着对旧日的不舍与对新环境的好奇与不安
余棉棉和秋屿,也在这股洪流之中。他们如愿进入了同一所中学,被分在了相邻的两个班级——初一(五)班和初一(六)班
报道那天,他们在教学楼下的分班名单前相遇。棉棉踮着脚尖,飞快地扫过名单,找到自己名字后,立刻紧张地寻找“秋屿”两个字。当看到他的名字赫然列在隔壁班的名单上时,一种清晰的失落感攫住了她,比她预想的还要强烈
“我们在隔壁班。”秋屿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平静里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
“哦……”棉棉低下头,用鞋尖碾着地上的一片落叶,“就差一点。”
那个写在毕业纪念册上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初中的生活像一辆突然加速的列车。科目变多了,老师讲课的节奏变快了,身边的同学也几乎全是新面孔。每个班级都像一个小小的、独立的星球,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和引力场
棉棉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她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在五班交到了新朋友,前后桌的女生会约她一起去洗手间,一起吃午饭。秋屿在六班,依旧保持着他的安静,但凭着出色的成绩和清俊的模样,也很快被大家所认识
他们依然每天一起上学、放学,走在熟悉的路上。但话题,不知不觉地开始围绕着各自的新班级展开
“我们班数学老师讲课超快的,你那边呢?”
“我们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有点严厉。”
“我们班今天体育课测八百米,我差点跑吐了。”
“我们”、“你们”,这些词汇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对话里,像一条隐约的线,划分出彼此不再完全重合的生活圈
课间十分钟变得短暂而珍贵。有时,棉棉会趴在(五)班门口的栏杆上,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隔壁(六)班的门口。偶尔能看到秋屿和几个男生在走廊说话,或者看到他独自一人靠在窗边看书。他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清晰,下颌线有了些许棱角
有一次,她看到六班一个扎着高马尾、很漂亮的女生,拿着书本走到秋屿旁边,似乎在问他题目。秋屿低下头,耐心地讲解着。棉棉看着那一幕,心里突然冒起一股小小的、酸涩的气泡,很不舒服。她说不清那是什么感觉,只是下意识地缩回了脑袋,转身回了教室
秋屿也同样。他会留意五班门口的动静,听到棉棉熟悉的笑声,会下意识地看过去。看到她和新朋友挽着胳膊笑嘻嘻地走远,他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被排除在外的孤独。那个总是跟在他身后、需要他保护的“小尾巴”,似乎正在另一个他触及不多的世界里,生根发芽
这种物理上的“隔壁”,反而催生了一种心理上微妙的“距离感”
直到开学一个月后的那个周五。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如同开闸的洪水涌出教室。棉棉和同路的女生说说笑笑地走到校门口,却看到秋屿推着自行车,等在那棵老槐树下,身影在熙攘的人群中显得有些孤单
“咦,棉棉,那不是六班的秋屿吗?他在等你吧?”同行的女生碰了碰她的胳膊,语气带着点善意的调侃
棉棉的心跳莫名快了一拍,对朋友说了声“明天见”,便朝着秋屿跑了过去
“你怎么没先走?”她问,气息有点不稳
秋屿看着跑到面前的她,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把挂在车把上的一个浅蓝色纸袋递给她:“我妈烤的曲奇,说给你带一份。”
棉棉接过纸袋,还能感觉到饼干温热的余温,香甜的气味丝丝缕缕地透出来。她突然想起小学时,他悄悄放在她文具盒里的巧克力豆
那一刻,周围喧嚣的人群仿佛瞬间褪去。那些关于新班级的疏离,关于看到他和别的女生说话时莫名的不快,关于“我们”和“你们”的区分,都被这袋温热的、带着熟悉关怀的曲奇轻易地融化了
“替我谢谢阿姨!”棉棉抱紧纸袋,笑容重新变得明亮而毫无阴霾,“我们一起走吧!”
“嗯。”秋屿推着车,走在她身边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他们聊着天,话题不再是各自陌生的新班级,而是周末的打算,是都讨厌的物理老师,是小区里新开的那家奶茶店
棉棉偷偷瞄了一眼秋屿安静的侧脸,心里那点酸涩的小气泡“噗”地一声消失了。她想,就算不在一个班,就算有了新的朋友,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就像他还会记得给她带妈妈烤的饼干,就像他们还会一起走这条回家的路
秋屿也感受着身边女孩叽叽喳喳的活力,觉得这一周以来心里那点空落落的地方,终于被填满了。他悄悄松了口气。看来,适应新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只要,她还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回头时,还能看到她的笑容
初中的第一个月,就在这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和重新确认中过去了。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在新的格局下,找到彼此最舒适的位置。那袋温热的曲奇,像一个小小的坐标,提醒着他们,无论班级的墙壁如何隔断,连接着他们的那条线,始终坚韧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