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书笔记

六年级作文 作者:噯ta

读《五猖会》:被碾碎的期待与教育的反思

《五猖会》最戳人的,从不是复杂的情节,而是那份藏在文字里的、被瞬间浇灭的童年热望——就像满心欢喜拆开礼物时,却被要求先完成作业,等终于能打开,最初的雀跃早已凉透。

鲁迅笔下的“父亲”,从不是面目可憎的恶人,他只是封建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坚信“读书为正业,娱乐为闲杂”,便在孩子最期待的时刻,用《鉴略》的背诵任务,给这份纯粹的快乐套上枷锁。这种“以爱为名”的压抑,比直白的责骂更让人窒息——它让孩子被迫接受“你的快乐不重要,规矩和学业才重要”,最终在顺从里慢慢磨掉了天性里的鲜活。

如今再读这篇文章,依然能照见教育里的永恒命题: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打压式的规训”,而是看见孩子的期待,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引导成长。就像五猖会的热闹本可以成为童年的闪光记忆,却因一次不合时宜的“教育”,变成了藏在回忆里的遗憾,这恰恰是最值得当下每个人思考的地方。《五猖会》的核心内容是:童年鲁迅对迎神赛会“五猖会”充满热切期待,却在出发前被父亲强制要求背诵《鉴略》,背完后虽得以前往,最初的兴致已被完全消解,以此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具体情节可分为3个阶段:

1. 期待阶段:童年的“我”对五猖会极度向往,提前多天就兴奋地打听赛会细节,想象着各种仪仗的热闹场面,家人也为出行做足准备。

2. 转折阶段:就在“我”穿着新衣、即将出发时,父亲突然叫住“我”,命令必须背熟《鉴略》才能去看会。“我”被迫在压抑的氛围中艰难背诵,周围的人虽同情却不敢反抗。

3. 失落阶段:“我”终于背完书得以成行,但原本的期待和快乐已荡然无存,看会时只剩索然无味,深刻展现了封建家长制教育对儿童心灵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