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读书笔记

六年级作文 作者:噯ta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核心人物形象分为两类,核心特点鲜明:

1. 父亲

- 典型的旧时代家长:威严且传统,对孩子既有严厉要求(如督促背书),也有含蓄的父爱。

- 封建医疗的受害者:在“名医”们的无效治疗下逐渐走向死亡,他的痛苦与无助,成为作者批判旧中国落后医疗的重要载体。

2. 所谓的“名医”

- 陈莲河(重点刻画):表面故作高深,实则医术拙劣、医德败坏。他开具“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等荒诞药方,不断索要高额诊金,最终在父亲病情恶化时溜之大吉,是庸医误人的典型代表。

- 其他无名“名医”:与陈莲河本质相同,手法一致——先用奇特药方拖延病情,再在无法收场时推诿责任,共同构成了当时医疗界的腐朽群像。《父亲的病》主要讲述鲁迅为救治患病的父亲,先后请了两位“名医”诊治,他们用奇特且昂贵的药方(如“原配蟋蟀一对”)拖延治疗,最终导致父亲去世的经历。

文章核心是通过描写这两位“名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行医过程,批判了旧中国落后的中医诊疗体系,也抒发了鲁迅对父亲离世的愧疚与对旧时代愚昧医疗的深切痛恨。《父亲的病》的核心感悟是:它以鲁迅为父亲求医的真实经历,撕开了旧中国落后中医的虚伪与无能,更道尽了在愚昧医疗体系下,子女“想救却救不了”的深切无力与悔恨。

文中那些装腔作势的“名医”,用奇特却无效的药方(如“原配蟋蟀一对”)拖延病情,本质是借传统之名行骗。他们的“医术”不仅没能挽救生命,反而加速了父亲的离世,让鲁迅从最初的满怀希望,一步步陷入绝望,最终看清了旧中医“治不好病,却能治死钱”的荒诞本质。

这种无力感在父亲临终场景达到顶峰——鲁迅被要求大声呼喊父亲,打断了他最后的安宁,这份“尽孝”的错误指令,成为他多年难以释怀的愧疚,也让文章超越了对旧医学的批判,多了层对人性与时代的深刻反思。